.

重庆沙坪坝有一条中国画朝圣之旅线路

年10月29日,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金碧正街附近嘉陵江畔的《巴人汲水图》取景地修缮完成,吸引了不少绘画爱好者前来创作。至此,沙坪坝区形成了一条以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取景地、歌乐山张善子墓、傅抱石金刚坡下斋旧址、四川美术学院为核心的“中国画朝圣之旅”线路,成为新的旅游IP。

《巴人汲水图》是著名画家徐悲鸿抗战时期寓居重庆创作的旷世名作,曾以1.71亿元的价格创下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这幅反映巴人传统汲水场景为主要内容的珍贵国画,通过描绘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真实记录了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景象。今磁器口架高来题刻下方的嘉陵江岸,完整保持了原有江岸风貌,一段开凿于清代的江岸梯坎,无论其走势,还是环境风貌,均与《巴人汲水图》中描绘的景象高度吻合。根据徐悲鸿当时的生活经历,相关专家一致推断该处为《巴人汲水图》的创作取景地之一。

徐悲鸿画作《巴人汲水图》

年4月,傅抱石落脚重庆沙坪坝金刚坡,直到年10月迁回南京。这段时期,史称傅抱石重庆时期。重庆时期奠定了后来一代山水画家傅抱石的大家风范。当年傅抱石在金刚坡租了一个农家院子住下,自署斋号为“金刚坡下山斋”时,这位生于江西南昌一个贫雇农家庭的画家,正好35岁。

据《傅抱石年谱》,他小时候父母流落南昌,补伞为业,他曾去景德镇瓷器店当学徒,后来就读于江西第一师范艺术科,毕业后当过中小学美术教员,在徐悲鸿的帮助下,以考察和改良景德镇瓷器的名义公派赴日留学,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主修东方美术史,兼学雕塑,并继续研习绘画、篆刻,并在东京举办了自己平生第一个书画篆刻个展。年7月他学成返国,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年,经过沙坪坝区文化部门多次走访调查,最终确认傅抱石从年4月开始,寓居于沙坪坝区金刚坡下的岑家大院,并在此生活了近8年,创作了大量经典画作,独创“抱石皴”技法,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善子宣传抗日救亡的国画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的爱国故事和爱国英雄人物。如《苏武牧羊》、《精忠报国》、《文天祥正气歌图》等。他创作的《双马齐驱》图,热情表现和称颂国共合作。而对当时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张善子把愤恨凝诸笔端,画了一幅猛虎扑日图。图上正画的是28只斑斓猛虎,奔腾跳跃,正扑向一丝落日。老虎象征着当时中国的28个行省生气勃勃;落日代表日本,奄奄一息。此画题为“怒吼吧,中国!”并在画的左下角题道:“雄大王风,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坚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气慨和决心,是一幅宣传民族精神、鼓舞抗战士气的优秀国画。时人评述,张善子的抗日内容的国画,是美术界在国画形式上开抗日宣传画先河的作品。

张善子的八弟张大千早年就读于重庆求精中学。后在国内外学习书画,参加画展。年起,张大千用两年时间在敦煌临摹壁画,摹成壁画余件,随即在重庆、成都举行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获得很大成功。

年底,张善子在周恩来、林森、许世英等人的赞助下,带着自己和其弟张大千的作品共多件出国举办画展,募集抗日捐款。先后在法国、美国展出,前后约两年,举办多次画展,共募得捐款20余万美元,全部寄回国内支援抗战。

年初,美国空军上校陈纳德率美空军志愿队援华作战,张善子嘉其行,画《飞虎图》赠陈纳德。陈即将志愿队改名为“飞虎队”,并按《飞虎图》做了许多旗帜和徽章分发部下,以鼓舞战士。后来“飞虎队”在华作战十分勇敢,连连重创日机,日军飞行员闻风丧胆。陈纳德对《飞虎图》原图更加珍惜,视同拱璧。现该图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

年10月,张善子因积劳成疾病故重庆,安葬于沙坪坝歌乐山。

“抗战时期,沙坪坝作为大后方的科教文化中心,汇集了徐悲鸿、傅抱石、张善子等一大批内迁来渝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以笔代枪,创作了大量艺术精品,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副秘书长李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不断地挖掘并融入现代元素。加强对现有文化遗址的保护,不断挖掘更多具有价值的人文资源,加大对“中国画朝圣之旅”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沿着名人的足迹向前,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内容来源:人民网

编辑整理:一带一路门户网

特别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