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嘉陵,风动歌乐。
这是沙坪坝区全新的发展态势,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在党中央和市委坚强领导下,沙坪坝区牢记嘱托,奋勇争先,砥砺前行。
以创新赋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务实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为切入点,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提升创新驱动能级。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全景
以开放为翼——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激活开放资源,以打造国际物流城升级版为着力点,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门户,全域提升开放引领能级。
如今,沙坪坝区正重塑创新开放新优势,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大工程”提升创新驱动能级
嘉陵江畔,一栋栋老旧厂房,焕发新生——
鸽牌电缆厂老旧厂房废弃10多年,经过沙坪坝区的改造升级实现“老树新枝”,一座面积约45亩,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悄然兴起。
这是一举两得的布局。
“以旧焕新”,不仅解决了政府资产闲置和入驻单位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更是推动了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如今,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已吸引10多家知名设计、文创类企业入驻,提前3年完成年营收10亿元的运营目标。
目前,沙坪坝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效果初显,环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创新生态圈,以及环陆军军医大学、电子职院-建筑职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方案启动,并形成“一校一圈”“一校多圈”“多校一圈”“跨区建圈”四种基本形态。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是沙坪坝区全力提升创新驱动能级的重要抓手。
沙坪坝区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努力建成西部重要科技创新中心。
锚定“创新驱动示范区”建设目标,沙坪坝区有着自己的线路图和行动方案,即实施“四大工程”——
创新主体集聚工程。强化高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继续巩固合作基础、扩大渠道优势,支持重庆大学等高校“双一流”建设。着眼重点产业、优势领域、前沿方向,推动创新资源向市场主体集聚,科技企业招引落地中,既抓“大而强”也不放弃“小而美”;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争创更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外引内育、双轮驱动”。
创新成果转化工程。系统梳理高校、企业创新成果,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领域创新成果,落实“五个一”转化机制,全力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地。
创新平台提质工程。建强环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创新生态圈、大学科技园。全面梳理城市空间,激活老校区、老厂区,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孵化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一谷一带多点”创新版图。
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坚持“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统筹创新要素配比,加快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优化“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政策,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交流合作。
抓住创新,就抓住了引领发展的“牛鼻子”。
以创新平台提质工程为例。在沙坪坝区梨树湾,沙坪坝区打造了一座走在重庆前列的产业城——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
它聚焦于全产业链构建和全生命周期融入,围绕“设计研发、全产业链服务、人才培训、投资孵化、文化体验、国际交流”六大核心功能,致力于打造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西部工业设计创新生态聚集区。
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沙坪坝区是重庆老工业基地之一,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和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通过引入工业设计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设计活力,不断提升区域设计创新能力,为沙坪坝区工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创新动能。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沙坪坝区作为科教文卫大区,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富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市第一,为创新提供源动力。为此,沙坪坝区深入实施“沙磁菁英”“归巢行动”“青春筑梦”“人才三宝”四项人才计划,让沙坪坝不仅能育人,更能留人、养人、成就人。
在聚焦智能产业、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沙坪坝区滚动评选、精准扶持学科带头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普遍推行校地校企订单培养,吸引大学生就地就学就业,沙坪坝区成为万千青年学子向往的“青春之城”。
释放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叠加优势”
10月11日,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已正式出炉,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成为重庆首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能够成为重庆“首个”和“唯一”,正是沙坪坝区在开放领域独有的优势。
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2万列大关
沙坪坝区具备重庆东南西北“四向齐发”的通道能力和基础,拥有重庆最大的铁路货运枢纽站——团结村中心站,也有西南最大的编组站“兴隆场编组站”。借助两大站点,沙坪坝区成为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满俄国际班列、渝甬班列最重要的始发地。
位于土主团结村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则是沙坪坝区,乃至重庆重要的对外开放载体。
园区每天稳定开行各种国际班列13班,建成内陆地区首个一类铁路口岸、首个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首个国际邮件互换局铁路口岸中心等,带动促进重庆开放型口岸体系日益完善。
铁路口岸灯火通明的作业现场摄/孙凯芳
同时,园区整车进口累计超过3万辆,保时捷分拨中心落地,德国大众中国平行进口总经销落户于此;药品口岸已进出口24个品种,一批世界知名药企落户园区。据统计,园区市场主体已从10年前的不到家增加到现在的5余家,税收从原来的万元增加到年的62亿元。
沙坪坝区的开放优势,奠定了其重庆开放先行区的地位。未来,沙坪坝区将进一步提升开放引领能级,积极融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激活开放资源,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门户。
“沙坪坝区要用好自身优势,实现功能升级,提升开放程度。”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说。
就沙坪坝区实际情况而言,功能升级主要围绕几个方面。一是夯实通道基础。比如,要进一步发挥好“重要起点”作用,提升东西南北“四向齐发”通道效能。同时,用好通道基础,促进铁公水空“四式联运”融合发展,打造国际铁路数据港,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二是提升枢纽功能。具体而言,沙坪坝区将进一步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的作用,并推动铁路智慧口岸建设和对外开放,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持续深化陆上贸易规则探索,推动提效率、降成本,建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三是做强口岸经济。比如,沙坪坝区将优化布局临港产业,加快发展保税物流、保税检测维修、转口贸易、离岸贸易、货服贸易等新型口岸经济业态,推动口岸经济集群化、特色化、高端化,努力建设内陆口岸经济高地。
创新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开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最大变量、最强动能,是沙坪坝区重新崛起的动力所在、希望所在。
事实上,创新与开放已经逐步在沙坪坝区的发展中,显现成效。
在青凤高科产业园内,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的工业机器人正在组装零部件摄/王梓豪
10月12日,沙坪坝区青凤高科产业园区的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备受好评的新能源汽车问界M7,就是从这个工厂下线的。
“今年是赛力斯问界M7下线之年,预计全年实现产值亿元以上。接下来,将持续放量生产,预计明年问界M7等赛力斯车型下线10万台,形成规模产值亿元以上。”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相关负责人说。
借助赛力斯,沙坪坝区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亿级。同时,沙坪坝区将重点以赛力斯和华为合作项目为龙头推动产业链配套项目逐步落户,推动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
在创新的驱动下,沙坪坝区对标全市33条产业链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结合区情实际,重点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企业在夯实自身基础上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沙坪坝区已累计实施西南药业、水泵厂等智能化改造项目个,建成康明斯、西南药业智能化工厂8个、数字化车间22个,50%规模工业企业开展了数字化改造。
创新为沙坪坝区发展增添动力,开放则为沙坪坝区发展提供路径。
今年以来,沙坪坝区建成了内陆首个智慧铁路口岸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展示中心,也成功首发了“俄罗斯—重庆—广西”班列、“重庆—里海—黑海—欧洲”线路,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新欧等国际班列开行班,同比增长3.5%。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这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逻辑,也是沙坪坝区对外开放的优势。
借助开放带动力,沙坪坝区保税业务拓展至医药、平行进口车保税、国际中转等领域,获得大众主机厂正式授权,成功签订车辆进口委托协议,国药、阿斯利康等医药重点项目取得突破,示范区重点项目滚动投资亿元,今年投资约57亿元,特色临铁产业加速聚集,产业供应链水平快速提升。
同时,沙坪坝区通过“铁路提单”等开放制度创新,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兑现产业扶持资金约万元,促成企业订单约万元,企业授信1.18亿元。
据了解,位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项目的主体结构已于日前完工,总工程量已完成85%。
该项目是一个涉及对外开放的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物流+贸易+产业+金融”多位一体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助力沙坪坝区打造开放引领示范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原标题:《重庆日报专版
沙坪坝:重塑创新开放新优势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