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重庆日报」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重庆聚焦“科创+产业”打造重要创新策源地是其中之一。
这既是对“十三五”成效的肯定,也是为“十四五”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重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夯实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科技创新保持持续向好势头,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蓄势发力。
创新平台提质发展
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
走进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下称“生物资源库”),可以看到,一台台血液样本存储设备正在安静运行,密闭环境下,智能机器人正代替人工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与此同时,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着采集样本的动态数据。
由中国科学院和重庆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共建的生物资源库,于今年9月揭牌投用。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储备项目,未来,它将分期建成全球最大的用于精准健康研究与数据共享的千万量级资源库。
“遗传基因潜藏着什么健康状态?后天经历了什么?会导致怎样的状态变化?要掌握这些规律,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研究。未来,生物资源库就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说。
不仅是生物资源库,一年来,超瞬态实验装置、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落地,建成投用或加速建设,让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与此同时,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在打造由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的“科创+产业”创新集群,以“产”为主导,“学”“研”为基础,突出“用”字当头,打通协同创新全链条,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几天前,两江协同创新区融合创新中心正式启用,旨在为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提供培训、研究、成果转化及共享平台、创业孵化等配套服务。两江协同创新区科创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格局加速形成,将为集聚创新动能、激发创新活力注入新能量。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有新进步,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有新成效,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建设也有新进展。
今年6月,长江模拟器在广阳岛落地。未来,它将建成国内外首个大型流域水系统综合模拟与调控科学装置,成为长江流域智慧管理强有力的“核心大脑”。
前不久,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长江绿色技术创新中心、长江绿色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挂牌。两个中心的成立,将推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进一步吸引、聚集科研优势资源,抢占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制高点。
此外,我市14个高新区成功引入萨博电动车产业园、中国大唐屋顶光伏发电、吉利科技等一批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提升。
“加快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培育加速科技创新的主引擎,我市正推动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主体加速集聚
引进类新型研发机构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
至今,投用4个月的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已部署落地了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个中心”,以及数值计算、中医药大数据、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低碳智慧能源与交通系统、智慧金融等“12个实验室”,并组建了80多人的高水平研究和管理团队,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比70%。
这“1个中心+12个实验室”,背后对应的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信息管理系等10个院系强大的创新资源。每个实验室,背后都是一个项目,由北京大学的杰出教授担任“领航人”,牵头开展科研攻关。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更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亲自挂帅。
“初来乍到”的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也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与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国科医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或结对共建协议,围绕项目共担、技术共研、人才共育、平台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并与多家本地单位联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实验室。
已经落地的引进类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其他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还在加速集聚。
今年以来,我市已与南京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16家高校、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家(个),落地建设研发机构64家,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余人,加快实现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在空天技术、集成电路、无人驾驶、生物医药等领域注入了新活力,探索了抢占未来科技竞争优势的新路径。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在蓄势发力,释放创新活力。
由重庆禾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固特佳热致调光中空玻璃,在今年智博会上亮相。这款玻璃很“聪明”,可以在-20℃到70℃之间自由设置“记忆温度”。夏季,当室温超过“记忆温度”,玻璃会通过雾化把室温自动降低。冬季,如果低于“记忆温度”,它又会变为透明状态,让更多温暖的阳光进入室内,使室温上升。
“这其实是我们研发的自组装热致调光材料为基础的智能遮阳系统在建筑上的应用。”禾维科技研发副总监曾凯介绍。目前,智能遮阳系统已经在国内超过个项目中应用,总应用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这让禾维科技也成为国内智能遮阳的领军企业。
前不久,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由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重庆文理学院等5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高性能超细玻璃纤维材料关键制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该成果研发出大飞机机舱隔音隔热玻璃纤维棉毡(俗称“飞机棉”),让再升科技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唯一一家能量产该产品的企业。
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链条,构建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截至今年11月底,我市新增科技型企业家,较年底增长39%,全市累计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达到家。我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家。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首批示范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带动10余所大学竞相发展
上个月,重庆市先进轻金属研究院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将落户沙坪坝区金沙星座·科创园。
该研究院将集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为代表的专家团队余人,立足于轻金属材料科学的前沿问题和应用基础问题,打通技术链、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和价值链,实现轻金属产业上下游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
金沙星座·科创园位于沙坪坝区滨江路重庆大学老校区旁,原红岩缝纫机厂旧址。上世纪90年代,红岩缝纫机厂倒闭,留下占地90余亩的闲置厂房,后来入驻旧厂房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做陶瓷生意的小门店。经过改造升级,如今,这里已经吸引了筑智建等一批科技企业入驻。
在相隔不远的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今年9月,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周绪红院士工作室正式揭牌。这里,曾经也是旧厂区,由原鸽牌电缆厂旧厂房改造升级而来。
不论是金沙星座·科创园,还是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都是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命健康、设计创意等四大方向,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已逐渐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和“一校两区六圈多点”空间布局。
而这也只是我市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的一个缩影。据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首批示范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加快推进,带动重庆理工大学等10余所大学和相关区域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形成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累计搭建创新平台65个,入孵企业团队个,孵化企业家,带动名大学生创业就业。
今年5月,我市6部门还联合发布了促进成果转化“24条”,从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科技成果转化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便利化服务4个方面,疏解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现实“堵点”,推动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成果转化更加高效。
此外,我市还加快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优化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由需求单位和市科技局共同凝练技术需求、联合投入,聚焦生态环保、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五个领域,组织发布了两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任务共7项,经费投入总额6万元,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成果转化体系化协同化,厚植创新创业社会土壤,将进一步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和社会创造活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读.重庆科技创新
1、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1%和22.7%,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19.0%和28.7%。
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市畜牧科学院获批建设全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双突破”。
3、获科技部批准建设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4、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经费万元,创历史新高。
5、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家,落地建设研发机构64家,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余人。
6、截至年11月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家,较年底增长39%;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家,较年增长20%。
记者张亦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