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集团化的高大上与满城皆是名校的

你有没有想过,北大、清华就在你的城市,所以你再不担心高考因为各地名校不均而导致的重点大学录取人数不公,反正天下就只剩下是北大和清华了;你有没有想过,“七龙珠”就在你们家门口,出门拐个弯就到,所以你再不担心小升初择校,初升高分流,因为孩子读的是“名校”。

多么好的愿景,会实现吗?不会!因为这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教育质量的优劣是以“人”为本的,一是优质教师资源,二是优质学生资源。优质资源不是“聚宝盆”,扔进去一个,变十个。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也培养过若干新老师,非常清楚一个新老师需要多久成为一个相对合格的老师,又需要多久能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优质老师。

学生也是如此,教育可以改变学生,但教育不是万能神药,特别是只是靠老师的单方面努力,对部分学生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为什么各学校撞破了头,也要抢所谓“优质生源”的原因,这可比进校后再改造,要效率得多。

于是你会发现,当教育的优质资源有限时,上述美好的憧憬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非要强行这样做,结果就是“满城皆是名校”,又“满城皆不是名校”了。

问题是,这样的事,正在进行中。

年底,北京有教育集团个,学区个,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小学校已经纳入学区制管理。

年,上海已经实现7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进入学区或集团。

年,广州教育集团达到个。

年,重庆市集团化办学学校覆盖率超60%,共有43个教育集团。年,重庆九龙坡区正式官宣10大教育集团,提出“以教育大区沙坪坝区为榜样,让名校的大旗插遍全区的每个角落!”的豪迈主张。

“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宣传口径上来解释:以区域内某学段优质学校为龙头,就近将同等类型的薄弱学校合并过来,成立以龙头学校冠名的某某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优生带动差生,然后一起变成优生。

如果,只从这种宣传解释来看,相信大部分的老百姓是支持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只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事实一:“教育集团化办学”根本不是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的产物,其产生与十几二十年前资本疯狂介入教育办学是同步出现的,与十几二十年前学区房开始兴起是同步出现的。

依托当地优质公办学校,“借牌上市”,疯狂成立若干“民办校”,发展周边房产,推高学区房市场,于是“集团化办学”应运而生。其背后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有着无数的利益链条。

当前国家提出“民转公”、提出“学区房降温”、提出“就近招生,多校划片”,这个“集团化办学”又再次成为主流,其有效地解决了“民办校”与“公办校”融为一体的问题,各“民办校”可以继续堂而皇之地挂着公办名校的牌子,吃着公办名校的红利。随着国家松绑房地产,相信,房地产中介和房地产商们,又可以继续以此做文章了。

所以“教育集团化办学”本身就是资本运作的产物。用这种资本运作的方式解决必须要符合规律的教育问题,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二:解决教育资源均衡,解决家长的教育焦虑,是从根本做起,是从基础做起,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言,这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发展,应对“教育均衡”的上级要求,而采取“捆绑式集团化办学”,把优质学校的优质品牌作为商品进行急功近利的“贩卖”,其本质,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就是懒政,是一种投机取巧、做表面功夫的行为。

挂上优质品牌就是名校了?教育资源就均衡了?品牌是口碑建立起来的,口碑是靠教学质量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而不是只是挂个牌子而已。

由于这种无节制的扩张式集团化,再加上建立在各区的数量庞大的民办校需要转公,优质公办校形成的集团化办学,早已经超出了其本区的范围,出现了跨区的趋势。于是,结果产生了——教育垄断!

一种是质量不能保证的垄断(后文将会分析“为什么质量无法保证”);一种是挤压本区原有其他学校的垄断。“质量不能保证的垄断”就是假借名校之名,行欺骗家长和学生之实;而“挤压式垄断”会破坏本区的教育生存环境,非集团内学校,要不然被强势打压,要不然,为了生存只能进行相应竞争,“挖老师”、“抢生源”难以避免。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知道垄断最大的问题有二,一是,由于缺乏外部竞争,导致内部停滞,安于现状;二是,垄断导致权利和地位的膨胀,行业主管部门难以制约和管理。这样的结果,是所有人不想看到的。

事实三:“集团化办学”的现有趋势是打着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的旗号,影响力大的高中吞并初中、小学;影响力大的初中吞并小学、幼儿园。

由于其体量庞大,纵跨学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所有阶段,掌握着足够的资源,可以采取非常主动的集团内一体化运作方式。于是为了留住优秀学生、保证集团内各挂牌学校的生源数量,打政策的擦边球,在小升初、初升高实施“直升生”升学方式是行业内大范围适用的潜规则。

“直升生”挤占本该考入本校的其他学校的招生指标,“指标到校”的维护教育公平政策严重缩水,催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事实四:诚如前文所述,教育优质资源,重在优质教师资源。而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有限的,是有成长周期的,不是说有就有的。

“集团化办学”,一个优质公办校,快速扩张,通过“总部分部”、“一体化办学”、“联盟办学”多种形式,合并若干学校,更有甚者,“1+x”的“x”多达十几二十个学校。再强的优质公办校也没有这么多足以分配到各集团学校的优质老师,优质管理人才,于是不外乎就两种结果,其一是优质公办校本身优质资源被严重稀释,教学质量下降;其二是其他集团校,多一半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哪怕是优质公办校,也只是在其耕耘最久的领域拥有优质性。比如一个高中优质公办校,是多年来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形成适于高中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而这种办学理念和模式适用于其合并形成集团化的初中、小学吗?

现实中,甚至看到,因为必须要趋同优质公办校,合并学校丧失自我,原来非常好的个性和办学特色消失殆尽,导致教学质量不升反降的例子。

很明显,“集团化办学”难以全部达到“优生带差生,差生变优生”的目的。

“教育集团化办学”问题多多,想要实现其积极的目的,必须要科学的规范。长沙就是最好的榜样,其年新政规定:限制集团化办学范围,每所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在同一区,限设一所合作学校,各区教育局不得设立合作学校分校;取消集团办学对口直升生计划。这才是真正在做实在的事,这才是抓住集团化办学的弊端,对症下药。

教育,从来就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学校是办得越有特色越好,是需要做强,而不是做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