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重庆体育产业这样干杨强两大亮点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70725.html

杨强: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决策咨询专家,“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规划、体育产业、体育旅游。

杨强: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决策咨询专家,“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规划、体育产业、体育旅游。

一、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加速重庆体育产业升级融合

《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指导思想”中提出,重庆将以创建“一区两城三地多载体”为抓手推动全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其中,“一区”是指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三地”中的“一地”是指打造与体育旅游紧密相关的“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多载体”中的“一类载体”是指打造和争创一批“国家级(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规划》在“主要目标”中提出以“体育旅游业”为亮点推动重庆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很明显,体育旅游在重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以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为首要目标

《规划》在第二大板块“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中专门提出“深入促进文旅体融合,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工作任务,并以专栏的方式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给出了“五个一批”的具体创建举措。自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函复支持重庆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以来,通过至三年的第一阶段积极创建,当前重庆体育旅游业发展已初具品牌规模,体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在此基础上,为加快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在年-年第二阶段的创建,目前重庆市体育局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的通知》(渝府办发〔〕18号)要求,正在积极开展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城区的建设工作,通过研制《重庆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城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充分指引有条件的区(县)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产品供给、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安全秩序、宣传推广、综合效应等八个维度的创新发展,以此谋划形成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城区的“重庆经验”“重庆做法”等成果,期待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创建验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为重要举措

年11月,重庆市体育局出台了《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行动计划(—年)》,通过过去三年的打造,已形成一批户外运动精品项目、精品赛事、精品线路等产品。年正好是该行动计划的收尾之年,也是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第二阶段建设的开启之年,以四年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的功效推动重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当前和未来四年的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规划》在第四大板块“扩展生态体育产品服务供给”中专门提出“大力培育五大特色运动产业链”的工作任务,并以专栏的方式对“生态体育运动产业链升级工程”给出了具体举措。接下来,重庆将结合区域山水自然特色资源,重点打造水上运动、山地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虚拟运动等五大特色产业链,通过创建4个以上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个以上国家级户外露营基地或复合型户外运动营地、建设户外运动装备制造基地等举措,打造一批户外运动上下游企业联合体,助力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的打造。

二、推动川渝“双核”联动打造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典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上升至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要区域规划同等高度的战略层面,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划思路。

(一)顶层目标:成为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据统计,川渝两地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5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的8.31%;川渝两地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39亿元,占同期川渝两地GDP(.59亿元)的1.19%;—年川渝两地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18.9%,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助力川渝两地区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之一。

《规划》在第三大板块“整合区域内外资源”中专门提出“川渝间落实一轴串联成渝双圈的国家战略”工作任务。根据川渝两地“十四五”体育规划提出的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合计为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5万亿元)的8.4%。为了实现该目标,将积极拓展川渝地区体育服务、体育产业创新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合理分工、有竞争力的区域一体化布局,构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目前,重庆市体育局和四川省体育局正在联合研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规划》,通过政策与规划的顶层设计,有效促进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发展平台:壮大“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年2月,重庆市体育局与四川省体育局、成都体育学院共同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拉开了两地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序幕。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建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的工作任务,川渝两地体育部门于年10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举办的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第五届重庆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签约发起成立了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十四五”期间,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将整合优化川渝体育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统筹发挥重庆、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作用,创新发展区域优势和特色。目前,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正在筹建专业促进会,涉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服务业、数字体育与智能体育产业、体育休闲旅游康养与户外运动产业、体育人力资源与人才培训、体育赛事开发与运营、体育投融资等八个领域。

在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基础上,《规划》提出川渝共建“国家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十四五”时期,川渝两地体育部门将联合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知名企业等设立的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政企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等多种协同方式,有效聚集体育产业创新要素和资源,打造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例如,推动川渝两地资源共享与人才共育,探索共创“成渝体育产业学院”,从而为建设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人才要素支撑;又例如,川渝两地可以积极共同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能转移,探索在重庆高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协同孵化体育制造研发中心,在重庆荣昌区、四川安岳县等川渝毗邻地区协同打造体育装备制造基地,以此作为两地共建“国家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引领推进川渝两地体育产业共同发展。

(三)动力引擎:强化“双核引领”带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规划》提出“通过成渝体育产业发展主轴,串联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圈之间的体育产业资源联动”。“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圈”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重庆主城都市区共有21个区,主城都市区七普常住人口(.24万人)占全市.42万人的65.9%,年主城都市区GDP(.64亿元)占全市GDP(.02亿元)的76.92%,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亿元)的比重达29.03%;成都都市圈包括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等四市,成都都市圈七普常住人口(万人)占全省.5万人的32.9%,年成都都市圈GDP占四川省GDP(5.38万亿元)的46.46%,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重达33.8%。

综上,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圈无论在人口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引擎优势。因此,川渝两地应加快“双核”相向发展,促进“双核”之间的体育产业资源联动、合作互动,夯实成渝体育产业主轴发展基础,打造成为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典范,进而辐射带动川渝体育产业全域发展。

(文/杨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