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故里故事”大型主题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该活动以“溯地名、理文脉、展新篇”为主线,采取拍视频、讲故事等方式,宣传推介沙坪坝区22个镇街的形象特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新桥。
岁月流转城市变迁
如今
“新桥”二字也被赋予了
新的时代含义
桥
重庆城有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九道开门中,就有八道临江,出门即水。
有水会有桥。桥基本建在大山莽林、溪涧深壑之中,老重庆人凭借着一股不服输、不怕吃苦的劲儿,用肩挑背扛、石砌土垒,以汗水与血泪凌空架起一座座桥,不仅打通了与外界的阻碍,也让后世子孙得享便利,更因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桥文化。
重庆有许多以桥命名的地名
“新桥”便是其中之一
据考证,清同治元年,此地百姓集资建桥竣工,巧遇抬着新娘的花轿经过,众人大喜,邀请其前来“踩桥”,即今日所谓之“剪彩”,以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这座桥也被命名为了新桥。
年建立新桥街道办事处,年11月改称新桥街道人民委员会,年4月成立新桥人民公社,年7月恢复新桥街道办事处。
如今
当时的“新桥”已不复存在
但以桥名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留住了老新桥人的乡愁
也昭示着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对交通、出行的渴望
路
古时重庆(巴县)城三面临江,一面通陆。通陆向西往成都的东大路,有佛图关、二郎关、龙洞关三关。从今天的上桥(亦称车歇铺)上山,爬到东山梁上便是二郎关了。
年过古稀的老居民赵忠才
仍记得曾听父辈讲起
那时老上桥是连接二郎关通往成渝的必经地,时为交通要塞,街上鳞次栉比都是饭馆、客栈、茶馆、酒馆,人流熙熙攘攘,“以前出行基本靠走或者坐滑竿,大部分人到了上桥都要停下来休整,因为接下来直到二郎关,就是一路爬坡了。”
随着成渝公路、襄渝铁路等陆续建成,工厂迁入,本地居民逐渐增多,这条重要的古驿道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出行方式也改为了快速百倍的汽车和高铁。
赵忠才在年
忍痛离开了家乡
彼时,随着重庆西站投用,交通承载量越来越大,凤中立交作为联接内环快速路和重庆西站的交通枢纽,其拓宽改造势在必行。赵忠才的新家安置点在九龙坡,不远的地理距离却让他思忖很久:“故土难离啊,这里有我的记忆,我的根。”
他深觉不得不走!
城市总要往前发展
老新桥人也要勇于向前看
和赵忠才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新桥人,“断筋换骨”离开魂牵梦萦的家乡,为项目建设让路,为发展让路。搬去了新家的赵忠才仍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