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
《重庆日报》报道了沙坪坝
“人才三宝”行动
让“第一资源”迸发强劲活力
↓↓↓
《重庆日报》年3月21日第7版
3月19日,重庆市青凤高科孵化中心园区,即将投用的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是沙坪坝区又一个科研就地转化的重大项目。钟志兵摄\视觉重庆
3月14日,重庆市青凤高科孵化中心园区,一幢五层小楼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建筑内部功能和细节正在完善。这就是即将投用的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也是沙坪坝区又一个科研就地转化的重大项目。
为让项目尽快落地,沙坪坝区积极与陆军军医大学朱楚洪教授团队对接,区领导轮番调研推动项目实施,并助力成立人才工作站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未来,该项目将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打造“智造+医学”国家级特色生物制造和医疗器械基地。
近年来,为撬动区内富集的高校和科研人才资源,沙坪坝区集聚优质资源,积极实施以人才直通车、人才加油站、人才暖宝宝为主要内容的“人才三宝”行动,以人才工作为抓手集聚发展活力动力。
如何让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迸发强劲活力?从“人才三宝”行动的探索实践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01
精准对接,掌握人才所需所求
朱楚洪教授团队成果落地并非偶然。
两年前,陆军军医大学向沙坪坝区服务专班反映,医院的多个专家团队有成熟科研成果,但苦于场地紧张,无法进一步推进。服务专班闻讯便马不停蹄协调沟通,最终推动建成华宇城生命科技园、上桥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园区。在专班推动下,专家团队与企业合作渠道打通、申请市级补助资金、寻找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积极促进创新成果就地转化。
沙坪坝区搭建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点对点”的暖心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设立服务专班服务高校,正是“人才直通车”的重要举措。
沙坪坝区教育资源丰富,聚集了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在内的16所高校。高校多,人才也多。沙坪坝区建立“一校一专班”工作机制,每个专班由一名区级领导领衔,多个区级部门组成,专门服务高校。
重庆大学工程科技领域科研机构成立以及运行所需支持、师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场地落实等得到解决;重庆医科大学人才子女就学、市外引才等得到解决;四川外国语大学部分宿舍内涝、铁路步道滑坡等问题得到处置……
沙坪坝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协管领导何红说,积极为高校解决难题的同时,充分掌握了解到高校人才的所需所求,就能有效开展服务。
今年2月,沙坪坝区委主要领导看望慰问结对联系服务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刘汉龙,在送去新春祝福的同时,充分听取两位院士关于科技创新成果在沙坪坝区落地见效的诉求和意见,并在之后积极跟进落实。
沙坪坝区人力社保局人才综合科科长李愿介绍,目前,沙坪坝区持新重庆人才卡A卡的专家人才数量近千人,其中多位高层次专家人才由区委常委等区级党员领导“点对点”直接服务联系,行业领军人才由主管部门党委、党工委直接服务联系。党委联系专家,是“人才直通车”服务的重要一环。
除此之外,人才还可通过“沙磁人才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