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实施六大类学科重点建设

  学校名片

  重庆大学创办于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出“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了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有40余人当选为两院院士,涌现了全国“最美奋斗者”鲜学福,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袁利等师德楷模。

  近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展示了全球领先的所研究型大学,重庆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强。

  作为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建设大学,近年来,重庆大学推出了哪些创新措施?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思考?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

  谈“双一流”建设

  分类协同推进六大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优化学科布局

  重庆日报:重庆大学在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建设名单。近年来,围绕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学校做了哪些努力?

  张宗益:我们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在建设一流学科方面,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的总体思路,分类协同推进六大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学科内涵发展,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构建了“1+5”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包含1个管理机构和5个科研实体。同时,加强科研前瞻布局,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构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通过实施“弘深青年学者计划”等,系统构架起四层次七类别的人才引育“金字塔”。

  重庆日报:这些举措效果如何?

  张宗益:效果不错。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和“双一流”首轮建设,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从3个增至12个。冶金工程、仪器科学、矿业工程、土木工程等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名(列全国第17位)。

  学校科研经费从年的8亿元,增长到年的22.8亿元。国家级标志性人才从68人次增加至人次,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从9人次增加至63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近5年来,重庆大学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牵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牵头研制的“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月球上长出第一片绿叶……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谈服务地方发展

  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衡量一所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方面是重要依据,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有哪些举措?

  张宗益:学校着重从创新质量和转化效益两个方面发力,专门打造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一体化服务平台——重庆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例如,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成果权益%让渡,打通作价入股流程,增加收益分配比例,提高成果转化积极性。

  针对在一定时间内未能及时转化的“沉睡”专利,学校出台“1元钱转让”政策,进行集中管理,开展“组合式”“抢救式”“集成式”运营。近两年,全校转化科技成果余项,金额约1.5亿元。

  重庆日报: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重庆大学怎样深化校地合作的?

  张宗益:近年来,重庆大学积极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快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高质量打造“重庆大学科学中心”,高水平建设量子材料、未来芯片、合成生物学等公共共享原始创新平台,推出六大先导性大科学研究计划,实施“20个关键科学问题”和“20个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行动计划。

  同时,我们一直持续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校地深度合作。如学校与重庆市政府共建了长江生态环境学院,助力广阳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牵头重庆“两江四岸”九龙滩消落带治理及江岸生态修复工程;与沙坪坝区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共建国际联合研究院等。

  重庆日报:去年,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如今这项工作进行得怎样?

  张宗益:成立一年多来,联盟高校间签订合作协议激增,多维度推动各校开放交流合作。比如,由中国科协、重庆市政府、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共建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

  同时,联盟先后成立了“法治教育联盟”“中医药联盟”“智慧能源云讲堂”等,加强学科合作建设;还搭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盟和国际间高校联盟的沟通交流渠道,联合包括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有关高校等各方优质资源和创新力量,对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谈未来

  推进传统学科结构优化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

  重庆日报:对未来,重庆大学有着怎样的规划和打算?

  张宗益: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将科学编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将持续推进传统学科结构优化和更新改造,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培育,使学科专业更加现代化,更能适应未来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快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研究的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努力做出更多引领性、不可替代、填补空白的贡献。

  在师资队伍方面,持续加大高端顶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大师级人才、高水平团队的引育力度,使师资队伍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努力扩大与国际著名高校合作的深度、广度,打造更多高水平合作平台,显著提升国际化办学成效。

  记者手记

  提升综合素养,培养未来新人

  “青春之星”风采大赛成为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品牌活动,“不见不散毕业生歌会”是重庆大学民主湖论坛的另一张“名片”……在重大大学采访,除了浓浓的学术氛围,也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激情。

  谈起学生培养,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特意提到学校的综合素养课。

  以高远志向领航人生高度,才能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重庆大学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从课堂、文化、特色等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例如,重庆大学打造了通识课2.0版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程伦理、人文素养。《唐律疏议》就是学生综合素养课的一项内容。

  希望学生读《红楼梦》不仅仅要读精彩的情节,还要读那个时代的社会;学医学的学生也不能只懂医学知识,还要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意义……在张宗益看来,一个人对历史使命认识越深刻,社会责任感也就越强烈,志向也就更远大。正如他所说,学贯中西,才能够引领未来。

  本报首席记者李星婷实习生龚清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