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旭通讯员徐剑清高薇薇)
民生投入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却不高;基层干部越来越忙,群众认同感却不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广大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基层治理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推进三事分流、三治结合、五社联动的工作机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事分流,厘清基层治理边界
楼下餐馆违规排放油烟,楼上居民不能晾衣服、不敢开窗户;社区周边道路维修噪音太大,影响居民休息……
“这些事虽然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但社区往往并没有权限直接管理。”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河运路社区党委书记熊忠靖说,对于这类需要转交政府职能部门处理的事,我们都归为“公家事”,标为“红色”,采取挂单销号方式,积极协调相关责任部门妥善处理。此外,还有“大家事”和“自家事”,标为“橙色”和“黄色”,分别通过共商共议、互帮互助的方式解决。
“通过‘三事三色’工作法,社区里的大事小情都厘清了事项权属、落实了责任主体、顺畅了解决渠道。”熊忠靖说。
河运路社区“三事三色”工作法是重庆市在推广“三事分流”工作机制中的一个具体实践。记者了解到,所谓“三事分流”,就是将居民诉求按照“大事”“小事”“私事”进行分类分责办理。“大事”是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宜,即政府管理事项和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部门负责办理;“小事”是社区公共事项及公益服务,以村(居)委会为主导,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辖区单位等协商办理;“私事”即居民个人事务,政府引导居民群众自行解决、互助解决或通过市场服务办理。
“‘三事分流’科学界定了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居民个人的职责边界和互补共生关系,建立起‘广泛参与、责任共担、协同共治’的多方权责格局,促进了政府治理和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重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为落实“三事分流”工作机制,重庆全市各区县均出台了实施方案,并持续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方法。比如,万州区的“双治双亮”社区治理模式、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的“特岗能人坊”品牌、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的“四微+四维”治理方式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治结合,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枝叶太茂盛会招蚊虫,影响生活。”
“树枝被剪得光秃秃的,就没地方乘凉了。”
年春末夏初,在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唐桂社区胜利花苑小区,居民们因为小区内大树修枝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这件事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社区决定通过议事会进行协商解决,有序推进这项工作。”唐桂社区党委书记张月艳告诉记者,按照“唐桂议事厅”的“六步七规”议事法,经过充分协商,大家达成一致,既要按时完成小区修枝作业,又要结合树木的种类、生长速度等情况适当修枝,不能简单粗暴地“一砍了之”。
“通过引导居民参与议事,不仅许多棘手的社区难事得以顺利解决,还激发了居民的自治意识,提升了基层民主协商水平。”张月艳说。
近年来,重庆市在基层治理中持续推进“三治结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
——自治方面,不断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出台村(居)民委员会选举规程,细化候选人资格条件,规范民主选举程序,保障了城乡居民的民主选举权利;着力推进城乡社区协商,探索出大渡口区“一委三会”制度、开州区“五事工作法”、江北区“百姓管家”等工作经验;推进“一约三会”建设,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并完成备案审查。
——法治方面,推动1万余个社区阅览室和农家书屋设立法治图书角;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全市村(社区)“法律明白人”普遍达到3名以上;推广“老马工作法”“莎姐工作室”“巴渝和事佬”,打造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大平台,推动“无讼社区”建设。
——德治方面,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强化农村道德、法治、文明、感恩、励志教育,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培育乡贤文化,深化开展“我们的乡贤我们评、评出的乡贤我们学”活动余场,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贤家庭广泛建立“乡贤明理堂”。
五社联动,释放基层治理动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我结合个人爱好,整理出0多张藏品,给居民们讲了一次‘邮票上的党史’。”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方寸俱乐部的夏虎说,“过去社区里的社会组织都是各玩各的,如今有了‘微益坊’,大家开展活动有场地了,活动主题与社区公共事务联系更紧密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也更高了。”
“‘微益坊’是我们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南湖社区党委书记余建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尽管社区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对于群众多元化的需求依然力不从心,亟须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记者了解到,除了向社区社会组织无偿提供活动场地、办公设备、业务培训等,“微益坊”还通过引入公益基金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入驻的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微益坊”这个平台,社区党委进一步规范了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并引导社会组织发挥所长,参与文化教育、救助帮扶、法律援助等社区公共事务,让社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重庆市以融合发展、资源共享为核心,着力打造“三社联动”升级版,联需求、联资源、联服务,实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重庆市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79个,培育社区社会组织8.2万个。
——为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重庆市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财政性资金长效投入机制,加快构建以区(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街道(乡镇)社会工作站、社区(村)社会工作室为平台的三级服务体系,渝中区、巴南区、南岸区的社区(村)社会工作室已实现全覆盖,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矫治帮教等18个领域努力满足居民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为推进志愿服务,重庆市着力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全市超过4万个志愿服务组织吸纳多万名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
——为调动社会慈善资源,重庆市在市、区(县)成立基层治理基金会,在街道(乡镇)设立公益慈善基金,在社区设立阳光基金,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的资金和人员难题。
“在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重庆市还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重要工作举措,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事项‘四项清单’,为社区减轻负担。同时,加强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建成了全市智慧社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重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重庆市民政系统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谱写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华章贡献民政力量。
推进“三事分流”实现基层治理良性互动
(重庆市南岸区民政局)
征求居民意见。
“三事分流”,是在基层群众工作中,将群众的诉求分为大事、小事和私事,明晰权责、分类办理。“三事分流”既是群众工作的一项具体方法创新,也是加强基层社区治理、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机制创新。
主要背景
近年来,重庆市南岸区广大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而群众工作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需要。南岸区民政局在工作中发现,只强调加大民生投入和权利赋予,没有相应的责任机制,政府投入再多,群众的满意度也不会随之提高;只强调精细管理,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政府管得再细,群众的认同感也不会随之增加;只强调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没有把群众组织起来同步推进社会建设,城市发展再快,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会随之减少。这些问题,反映出群众工作的方法不对路、措施不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厘清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没有较好划分各自的职责边界,为此,南岸区积极探索“三事分流”的工作机制和方法。
主要创新
“三事分流”,“分”是基础,“流”是关键。南岸区围绕“谁来划、以什么标准来划、按什么程序划”等问题,探索建立了一套合理划分“三事”的机制。
一是界定责任类别。“大事”,即政府管理事项及公共服务,由政府部门负责解决;“小事”,即村(居)公共事项及公益服务,由村(居)委会为主导,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私事”,即村(居)民个人事务,鼓励群众自行解决。
二是制定责任清单。“三事”的具体划分,遵循“上下互动、民主协商、依法界定”的原则,由区级职能部门、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各楼栋及居民代表共同商定。具体由区民政局牵头,拟定“三事分流责任清单”指导目录,供各社区和居民小区参考。社区党组织牵头,以社区或居民小区为单位,上下互动,共同协商,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三事分流责任清单”,并公示,使群众和基层组织在法律范围内“自己提、自己议、自己定、自己遵”。
主要方法
“三事分流”,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事,建立一套快速解决“三事”的机制和流程。为保障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办理、回应,南岸区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原则,形成了“一个平台统筹、线下线上结合、三级组织联动”的“三事分流办理机制”。
一是落实责任、“大事”快办。对经议定属于“大事”的群众诉求,结合三级服务中心和群众工作信息平台进行重点督办,第一时间明确承办单位、承办科室、承办人员,切实把办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限时办结、定期销号、逐一回复。
二是基层协商、“小事”共办。对经议定属于“小事”的群众诉求,由乡镇(街道)指导村(社区),通过村(居)委会组织民主协商,“一事一议”予以解决。同时,注重提高社区自治水平,通过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选好配强班子成员、加强社区自治工作指导、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等方式,增强基层办事能力。
三是注重引导,“私事”自办。对经议定属于“私事”的群众诉求,鼓励群众自己解决,并对有困难的家庭和个人予以帮扶。一方面,在社区大力发展便民服务圈,印制社区便民服务手册,公布家政、家电、餐饮等服务项目的联系方式;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五社联动”模式,发展社区互助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对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帮扶。
主要效果
“三事分流”,厘清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在基层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建立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权责机制,形成了“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解”的良好氛围,在创新社会治理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是解决了实际问题。通过“三事分流”引领基层自治,南岸区三年来共办理落实“大事”3余件、“小事”2.2万余件,引导帮助群众办理“私事”4.7万余件,受益群众达多万人次。
二是推进了基层协商。“三事分流”实现了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调动了广大群众和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基层社区良性治理。
三是融洽了干群关系。“三事分流”让群众感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基层党组织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团结凝聚群众,群众归属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
探索『三联结一闭环』
发挥『五社联动』最大效应
(重庆市江北区民政局)
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围绕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强化“五社”协同、优化“联动”效能,针对在“五社联动”实践中遇到的“五社”各主体间发展不够均衡、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服务能力较弱、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探索建立“三联结一闭环”工作体系,实现“五社”的最优契合,发挥“联动”的最大效应。在这一社区治理新模式中,党建引领是核心,联需求、联资源、联服务是方法,开放平台、专业运营、培育社群、汇集资源、推送产品、共享生活是内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群策群力、“五社联动”协同治理是目标。
强党建重引领。一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全区个社区成立小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个,在楼栋成立党小组个,打造楼栋党群驿站个,实现社区党组织全覆盖。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健全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吸纳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负责人、专业社工和社区志愿者担任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共同讨论决定社区治理问题,累计决策小区大修基金使用、公共收益分配利用等事项余件次。三是发挥党员作用。在社区建立个党支部工作联系点,给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小区专项工作经费,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引领作用。
联需求享信息。一是推进信息共享。利用“互联网+”打造基层事务信息公开平台,实时发布惠民政策、惠民资金使用情况,有效解决基层信息覆盖“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做好需求汇总。线上依托基层事务信息公开平台,及时收集居民日常需求,梳理归类发至相应社区;线下联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三是及时反馈情况。定期统一在信息平台反馈回复居民诉求办理情况,推动社区服务供需有效对接。
联资源搭平台。一是统筹行政资源。将社区养老服务站、文化活动室等服务场所,无偿提供给社会组织、社工机构,方便其向居民提供文化、教育等服务。出台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办法等,为社区工作者提供职业资格补贴。二是链接社会资源。依托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平台,孵化社会组织35家,培育社工人才名,发展志愿者人。与相关高校开展合作,社区提供实习岗位、高校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运用专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专业社工嵌入社区和社会组织中,支持其开展专业服务。
联服务增效能。一是基本服务标准化。江北区出台城市社区设置规范、城市社区服务站设置规范、城市社区工作者行为基本规范三项标准。探索服务窗口“全岗通”,对社区工作者开展全业务培训。二是拓展服务项目化。制发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标准化、项目化举措,在社区融合、社会救助、社区养老等领域拓展服务项目。三是自我服务智能化。开展互联网与社区治理服务融合试点,因地制宜推出生活服务板块,实现需求、资源和服务“三联结”。
塑机制强互动。一是从开放平台到专业运营,强化需求收集的互动联通。江北区健全“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打造社区公共空间,搭建基层事务信息公开平台,向“五社”主体开放“线上+线下”的联结平台。同时,引入专业机构运营,推动开放平台实现高效利用。二是从培育社群到汇集资源,强化资源要素的统筹整合。按照不同居民群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社区互动,增强社群黏性。以统筹、链接和开发等方式整合汇集资源,在资源的互融互通中实现社区共建共治。三是从推送产品到共享生活,强化社区服务的供给续航。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培育更多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社区社会组织,将其产品运用到社区发展完善过程中。把居民的需求和体验作为社区治理的逻辑起点,将社区打造成群众安居乐业的共同家园。
推行“线上线下综合岗”
实施社区多元共建微治理
(重庆市两江新区翠云街道办事处)
社区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近年来,重庆市两江新区翠云街道在翠渝路社区探索创建社区线上线下综合岗,培养和组建一支能力强、本领硬、素质高的社区治理全能型人才队伍,深度激发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活力,提升了基层自治水平,夯实了社区居民获得感。
社区线上线下综合岗,即在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以居民小区为单位,将社区服务下沉,整合小区物业、党员业主、业委会、社会组织、专职社工、志愿者、社区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力量,以线下资源联通为基础、线上智能数据平台为载体,进行交流、互动、服务。线下综合岗作为社区居委会的“前哨”,居民可通过线下综合服务岗感知和获取各类社区服务。同时,线下综合岗还是社区自治的一个枢纽,是发挥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个“催化酶”,社区各类主体不仅可以参与各类事务协商、建言献策、党建文化等活动,而且还能够作为服务的供给方为社区贡献资源和服务。线上综合岗是线下综合岗的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是服务供给的主要渠道,更是社区自治的重要场所。具体而言,线上综合岗搭建了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平台链接各类多元主体提供的服务资源,可以让居民足不出户获取各类服务。平台以党建为引领,充分整合各类社区自治创新应用,依托小区多个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