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年——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36万人。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比上年提高1.6%;学前教育专任教师.42万人,比上年增长1.67%。
普通小学共有校舍.80万平米,比上年增加.82万平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比例比上年均有提高。
初中学校共有校舍.35万平米,比上年增加.65万平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比例比上年均有提高。
普通高中学校1.5万所,比上年增加所;共有校舍.90万平米,比上年增加.80万平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比例比上年有大幅提高。
从数据上看,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无论是学校数量和硬件配备上,都呈井喷之势,似乎教育形势一片大好。
Ⅱ
年——
北京市区有教育集团个,学区个,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小学校已经纳入学区制管理;
年——
上海市区已经实现7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进入学区或集团;
年——
重庆市区新增47所幼儿园,65所小学,28所中学;
上海市区新增47所中小学;
北京市区新增50所中小学;
广州市区教育集团达到个;
重庆市区集团化办学学校覆盖率超60%,共有43个教育集团;
年——
成都市区新增48所幼儿园,37所小学,20所中学;
重庆市九龙坡区正式官宣10大教育集团,提出“以教育大区沙坪坝区为榜样,让名校的大旗插遍全区的每个角落!”的豪迈主张。
资本运作下,借牌上市的“集团化办学”;大兴土木,为政绩面子工程的“无序扩张”是近几年各大城市“满城名校”假象的“始作俑者”。
但“繁华”与农村无关。
近十年来,因为“撤点并校”的实施,近5亿人口的农村,共消失了近33万所小学,普遍现象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村子才有一所学校;
教育投入两极分化严重,重城市轻农村,农村教育长期贫血。由此导致的后果是——
很多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很低,工作一二十年的教师月薪只有一千左右,月薪几百的也为数不少,临聘教师工资更是低得可怜;
农村办学条件难以望城市项背,普遍缺乏开展素质教育的软硬件;
师资结构老化,优秀教师稳不住,评职晋级的机会也比城市教师少得多。
农村与城市,冰与火的不同,美轮美奂的教育数据是被平均的结果。
Ⅲ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源。
农村学校生源极不稳定,变动频繁且流失严重,同一地区的农村学校生源巩固率远低于城市,流失率远高于城市。
很多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生源,一个年级只剩下十几个甚至几个孩子,一些人口少的村子,村里的学校最后成为“麻雀教学点”,最后只能撤校,合并至城镇学校。
对于农村上学的孩子们来说,上学距离无限拉远,极不方便,路上安全无法保障;实在没办法,就只能寄宿,家庭又要额外承担费用,两难之局。其结果,就是农村中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辍学问题,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者不在少数,所谓“普九”,不过是纸上的数据而已。
而城市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新建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优质公办校,快速扩张,通过“总部分部”、“一体化办学”、“联盟办学”等多种形式,兼并合并旧校,挂牌成立新校,“1+X”的“X”多达十几二十个学校。由于生源充足,无限扩招成为常态化,一个年级四、五十个班,每个班四、五十个学生,规模庞大。
一边是日渐惨淡、百里无校的农村教育现状;一边是一位难求、火爆异常的城市教育现状,教育的开始,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Ⅳ
如果说,多年前,“城镇化”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带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多年后的今天,“城镇化”已经弊大于利了。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70%,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辽宁、浙江、重庆八省市已经超过70%。
当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抛家弃子,来到城市,建设城市,劳动力红利,换来了三十年的城市高速发展。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陆铭说,中国城镇化率会达到80%以上,甚至更高,这个时间早晚到来。
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盲目的追求高城镇化,对城市和农村而言,都已经丧失了自然转化的动力,人为推动城镇化率,所造成的问题层出不穷——
城市,三年疫情,就业压力变大,失业人口骤增,劳动力剩余严重,大批大学毕业生难谋一职;资源争夺加剧,少子化出现,人口负增长已经开始;房价难以维稳,贫富差距拉大,生存空间狭窄;无限扩招,各种“挂羊头卖狗肉”的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在优秀教师有限的情况下,形成满城名校的假象,内卷严重。
农村,人口锐减,空心化,老年人口和留守儿童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圈地之风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良田沃野消失,耕地面积迅速减少,粮食安全问题突显;农村教育投入锐减,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师待遇难低,基础教育设备不足,师资结构老化严重;大量农村中小学被撤,百里无校,上学难,教育难。
我们在忧心生存不易,就业不易,负担过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时,恰恰忽略了,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过度城镇化。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城镇化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
可惜的是,很多地方还在拼命追求高城镇化率,似乎这是发达的门面,政绩的标杆。于是形成冰与火的恶性循环——
不断的人为城镇化→大量农村青壮年拥入城市→城市就业愈发严峻→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农村人口严重稀释→农业生产、教育事业、致富环境开倒车→倒逼农村青壮年不得不拥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就业机会......
Ⅴ
年,“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很可惜,五年多过去了,难说成效。各地还在不断攀比高城镇化率,还在将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向城市投入。
“去有风的地方”是刘亦菲和李现给观众们最美的梦,现实中,太多阻碍,挡住了乡村发展的脚步。“乡村振兴”首要是教育振兴,只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够留住人,也才能吸引人。
一边是不断新建、风光无两的满城名校;一边是连续停撤、日渐惨淡的百里无校,冰与火的恶性循环,一起推高生存压力,压缩就业空间。
当人口负增长成为既定事实时,其实“高城镇化率”的反噬也会随之来得更猛烈,“满城名校”的虚幻也会瞬间破灭。只是,谁为那些孩子们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