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委了解到,为持续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市住房城乡建委近日出台《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修编)》(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到年底,全面消除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中心城区梳理出70多个易涝点
为什么遇到强降雨天气,中心城区道路容易出现积水?市住房城乡建委排水处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重庆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层次丰富,地形起伏,呈现立体空间特色;城中分散有较多山体,山地陡峭,暴雨时存在山水汇流进入城市区域的现象;加之道路纵坡较大,道路径流汇流速度快、历时短,雨水多汇流聚集于下凹式立交桥、下穿道、陡坡接缓坡路段等低洼区域。加快构建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提升城市韧性势在必行。
此次《规划》共梳理出74个现有易涝点,包括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天地湖瑞天路中段公交车站、江北区北滨二路往北滨一路江北城隧道、沙坪坝区汉渝路下穿道等。
这些易涝点大多因为管网病害或雨水篦子堵塞造成。比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天地湖瑞天路中段公交车站易涝点的成因,是雨水管网堵塞、管道过流能力不足;江北区松石路高石坎路口、九龙坡区兴龙路十字路口等易涝点,是缺乏雨水篦子、下游管道转输能力小等造成;医院门口的易涝点,则是因排污管网未能正常接入主管网,出现倒灌导致……
“一点一策”推动“动态清零”
针对上述问题,《规划》提出,以城市易涝点、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和窨井井盖为重点,开展内涝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建立易涝点和隐患点整治台账、责任清单和整改方案。同时,针对上述74处易涝点,按照“一点一策”原则,结合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以流域为单元推动流域内易涝点的“动态清零”。
此外,《规划》还提出多种强化管网治理的措施,包括采取管渠开挖或非开挖修复等措施,恢复管渠设计排水能力;对于管渠存在淤积、堵塞、沉积等情况,采取清淤、疏通等措施确保管渠排水能力达标;通过增设雨水口、增设线性排水沟等措施以及加强雨水口等清掏维护方式,避免管网淤积、堵塞等。
不仅如此,中心城区将根据内涝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地区改建、涝区治理、道路建设等工程逐步改造排水设施,规划排水管网改造公里,新建公里,山体截洪沟新建14.7公里。
升级改造“智慧排水”系统
这位负责人透露,“十四五”时期,中心城区除了加快推进排水设施补短板工作外,“智慧排水”系统建设也将更有力地保障市民出行。
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排水防涝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可对城区内涝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出现内涝时能加强领导的决策判断,并快速响应指挥调度,今年该平台升级改造工作即将完成。
据悉,升级改造后的排水防涝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将具备三大功能;实现排水一张图管理,汇集中心城区所有易涝点的分布情况及各个排水防涝应急人员、车辆的基本信息,切换至内涝降雨预测模式,可根据未来降雨量显示可能出现的城市内涝情况;强化内涝预警报警管理,接入各区的内涝监测、水位监测、雨量监测、人员车辆定位等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内涝事件实时预警报警,短信通知相关人员,具有视频联动功能;拥有降雨量纪录、视频监控功能,可对易涝点信息、报警记录进行分析,通过历史内涝事件和历史降雨事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未来内涝事件进行基础预测。
“未来,该平台还将进一步整合气象、水利、交管等预警数据,持续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物联网建设,精准发挥排水防涝设施作用,基本实现风险在线查、涝情在线巡、应急响应在线管、效能在线督。”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