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数字化转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数字经济成为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沙坪坝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科创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通过进一步整合要素,依托辖区高校云集所带来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据资源优势,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正不断凸显。
位于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重庆师范大学东部校区随着教学工作转入新校区,老校区所承载的功能渐显单一。而今年,一个名叫“拾光格”的项目在老校区启动,将以搭建数字经济产业的方式让老校区的单一功能进行转型升级。
“拾光格”项目全称为“拾光格(重师)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该项目以重庆师范大学东部老校区现有部分建筑为载体,引入数字经济产业相关内容,通过旧改的方式转换老校区功能。其项目涵盖总部基地、教育研发、创业孵化、产业集群、商业数字化展示、数字生活配套等,一期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启动建设。
谈及“创新港”未来所带来的变化,该项目负责人何倩介绍到,“以旧换新”首先能突破老校区在空间发展上的局限,让老校区形成具有综合服务的功能,加速新产品新服务的诞生,打造数字经济为主的应用创新中心、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内容创作中心,让老校区拥有更多的升值空间。其次,通过科学规划和调整建筑的空间布局,吸引更多城市精英入驻,并配套高层次人才所需求的生活服务,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总之建成后,这里将与现在截然不同。”何倩说。
除了在功能性上破“旧”立“新”,该“创新港”选择重庆师范大学更多的还在于它所依托的高校背景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重庆师范大学在校企合作、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这为搭建数字经济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何倩告诉记者,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依托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人才、科研等优势,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相反,“创新港”的建设也能为高校师生的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有力平台。不仅如此,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沙坪坝与成都市武侯区相继开展了众多高校的合作,促成了两地“高校引领智创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在区位优势上,何倩谈到的关键词则是“开放”和“创新”。随着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沙坪坝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同时,在政策支持、载体建设、要素供给等方面,沙坪坝区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障,为更多科创项目的落地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土壤。“有高校背景、有良好氛围、有政策支撑,在沙坪坝区投资兴业是能遇见未来的。”何倩说。
而事实上,早在年,重庆市政府就启动了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其中沙坪坝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生态圈被纳入全市首批建设项目中。
按照有关方案,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生态圈的五年规划期内,将在西部(新)校区重点建设前沿交叉创新生态圈,在东部(老)校区重点建设文化双创生态圈。截至年4月,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生态圈已集约场地面积3.1万平方米,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6家,“创新港”便是其中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作为全国首批13个国家级应用数学中心的“重庆应用数学中心”也于年进驻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生态圈,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何倩告诉记者,“创新港”建成投用后,将成为集智能产品研发、大数据应用、APP应用研发、互联网应用技术等板块为一体的创新高地。
而“创新港”给沙坪坝又能带来什么?“通过搭建高能级平台、培优提质科创要素,让沙坪坝在产学研全链条科创领域上起到‘源头活水’的作用。”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高校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近年来,沙坪坝区在持续推进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中,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成果逐步显现,取得了积极成效。而“创新港”的建设既是加速沙坪坝数字产业化落地、产业数字化和技术迭代的重要途径,也是吸引资本、人才、项目的新动能。未来,在沙坪坝这片“科创”高地上,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将进一步赋能经济社会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