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

▲年5月23日《重庆日报》头版版面

▲荣昌区广顺街道黄家冲小院讲堂,志愿者正在给村民宣讲政策。(摄于年1月12日)记者龙帆摄\视觉重庆基层安则天下安。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安全稳定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基层就是党支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夯实基层。”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重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综治能动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强基作用、智治支撑作用,大力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近年来,重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战略站位,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严格落实基层治理“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过程中,重庆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方法,“党建+物业”“党建+网络”“党建+协会”等模式不断深化。

为解决基层治理资源和力量有限问题,创新推出在职党员“三进三服务”,即进园区报到服务企业、进小区报到服务群众、进云区报到服务基层。围绕助推“六稳”、落实“六保”,重庆结合部门职能、园区实际和企业需求,推动行业部门机关党组织与产业园区党组织“契约化”共建,组建在职党员“进园区”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园区企业送政策、助发展,仅在年就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余件,受益企业余家。

以小区为基本单元,建立小区、楼栋党组织1.3万余个,推动在职党员进小区报到服务群众,明确在职党员带头维护小区秩序、带头参与相关组织、带头开展志愿服务、带头争取资源支持“四带头”职责,完善考核评议等制度,促使在职党员参与基层治理常态化、长效化。年,全市18.6万余名在职党员先后回小区党组织报到,开展志愿服务。

为更好化解物业矛盾、推动小区治理,重庆市委组织部联合住建、政法、公安、民政等12个部门,年,制发了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和改进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打造“巴渝先锋物业”为抓手,针对不同类型小区,分类实施“党建+物业托管”“党建+居民共管”“党建+社区自管”,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城市最前沿,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年,全市共解决物业服务重大事项和问题余个,有效推动了小区物业矛盾依法化解。

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在年疫情高峰时,北碚区曾紧急招募了一支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负责社区蹲守防控,被形象地称为“北碚楼院哨兵”。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除守楼护院、社区巡防,还广泛开展民意收集、矛盾排查等,这支不撤的“楼院哨兵”成为北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铜梁区,13万“少云志愿者”,带动群众开展斑马线、垃圾箱、配电箱、井盖、导示牌“五小”管护,小绿化、小设施、小场地“三小”认领,巡河、巡路、巡绿“三巡”活动,形成社会治理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在沙坪坝区,31万注册志愿者常态化蹲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从事城市文明劝导,走进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等,发布志愿者服务项目个,打通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关节,志愿者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应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基层社会治理变成人民参与的生动实践。

在万州区,党员、干部下沉楼栋,听群众诉求,解决居民烦心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是当地创新推出的“楼栋工作日”机制,有效打通了社会治理“最后一米”。

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重庆大力推广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形成一批像“沙坪坝和顺茶馆”“特钢能人坊”“北碚楼院哨兵”这样的基层自治品牌。不断推动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成一张“共治网”,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推进社会治理手段的社会化,通过凭单制、合同外包等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相关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已经成为常态。

积极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拓展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平台,截至目前,全市社会组织达到1.8万个,社会工作者6.6万余人。

建立志愿服务与诚信建设的衔接机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公信力,落实社工、义工等群体的基本权益,重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注册志愿者余万名,平均每5个重庆人就有一个志愿者。

共建共治共享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重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

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自确定以来,这里先后完成了19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征询工作,提出的条建议中有37条被采纳。

前不久,渝中区两路口城管执法大队依据3月1日正式实施的《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出了全市首份行政决定书。法学专家指出,通过地方立法,重庆将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生活垃圾管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贯彻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规划纲要三个实施方案,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作出安排,提出具体措施——

立法是社会治理之源、之本。为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让民生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近年来,重庆切实加强民生立法保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等民生领域的立法,先后制定修订《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

“十三五”时期,法治政府建设项任务如期完成,渝中区、永川区和南川区“最难办事科室群众评”分别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示范项目;

依法公正对待群众诉求,切实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行“谁承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推动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推进源头治理,建立“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推广“老马工作法”“乡贤评理堂”“三事分流”和“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经验,将万人成讼率、无讼社区创建纳入平安建设考评;

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基层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依法严惩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和各领域突出乱象,常态化挂牌整治治安问题高发区域,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9.34%。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设法治社会。

年,武隆区羊角镇拉开避险搬迁的序幕。这场持续7年的大规模搬迁,创造了用时短、搬离人多、无返流、无集访的奇迹。

“在紧急避险搬迁进程中,自治、法治、德治的力量尽显。”武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是制定搬迁方案、组织安全搬迁,还是妥善安置群众,在法治方式引领下,公开、公平、公正在整个搬迁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巴渝大地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重庆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之路上,步伐更加坚定。

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

5月14日13时10分,重庆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年第66号气象灾害预报,解除13日发布的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进入汛期,我市强对流天气频繁,经常伴随雷雨暴风。市民张渝对提前两小时收到市气象台发布的灾害预警非常满意,“现在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自己出门都提前做好准备。”

重庆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建设“智慧名城”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让社会治理更聪明、更智慧、更精细。

特别是针对疫情防控这场大考,重庆充分运用了科技的力量,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化技术优势,使疫情防控得以更加“智能化”。

进入商场影院等重点场所,市民对扫“场所码”早已习惯。这是重庆今年为重点场所生成的一个专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