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沙坪坝区委书记唐小平同红岩志愿者何巧对话。记者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人物名片>>>
唐小平:男,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沙坪坝区委书记。
何巧:女,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沙坪坝区红岩志愿者。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
对话>>>
巍巍歌乐山下,松柏苍翠,红岩烈士英雄群像巍然屹立。
今年10月12日,国庆长假刚过,在沙坪坝区红岩魂广场上,一面面鲜红的红岩志愿者队旗伴随阵阵清风猎猎飘扬。队旗以《红岩》小说经典封面“红岩青松”为背景,“红岩志愿者”5个金色大字散发着耀眼光芒。
授旗人是沙坪坝区委书记唐小平,何巧是接旗的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接旗那一刻,真切体会到传承红色基因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两个多月后的12月30日,何巧与唐小平再次相遇提起这一幕,仍心潮澎湃。两人围绕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展开了一场关于初心使命、接续奋斗的对话。
在红岩精神熏陶感染下成长
唐小平:小说《红岩》、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种下了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种子
何巧:大学期间参加“11·27”纪念活动,让我对红岩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唐小平是重庆忠县人,何巧出生在四川绵阳,他们都从小接受了红岩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唐小平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他说,自己上小学时,最爱读的小说是《红岩》,最爱看的电影是《在烈火中永生》。“坚贞不屈的江姐、临危不惧的成岗、舍生忘死的许云峰等英雄志士,曾让我热泪盈眶。难友们赞颂江姐是‘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江姐就义前,嘱咐狱友们告诫孩子‘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唐小平动情地表示,在那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这些革命先辈展现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品格,“一部《红岩》伴随着我成长,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深深种下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种子,红岩精神已经内化成为前行的动力。”
何巧年考入重庆师范大学,多次参加过“11·27”纪念活动。她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为红岩先烈敬献白花的情景:“在庄严肃穆的广场上,在昏暗狭小的渣滓洞囚室里,在那些泛黄的照片和书信前,我的心灵受到深切震撼,突然明白身为党员的祖父和父亲为什么总是说‘共产党员必须讲奉献、不能讲条件’——这是无数先辈用鲜血与生命凝结的精神财富,这种信仰值得年轻人去追随、去实践、去弘扬。”
在红岩精神熏陶感染下,唐小平和何巧用各自的方式积极诠释和传承着红色基因——
唐小平在铜梁工作期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少云精神,组建“少云志愿者”“少云民兵连”,结合乡村振兴复建少云故居,组织谱写《那一片云》《少云是我们光荣的名字》等一批歌曲。到沙坪坝工作后,又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部署开展“冠红岩之名、铸红岩之魂”实践活动,推动红岩精神成为沙坪坝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地标,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投身到城市建设、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去,真正让市民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年,何巧从高职院校来到基层一线,成为磁器口一名社区民警。为了服务好辖区名听障人士,她下苦功练手语,用爱心、细心、耐心架起警民连心桥,被誉为居民贴心人,入选全国“最美基层民警”,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以深厚情怀传承弘扬红岩精神
唐小平:每一位沙坪坝市民不仅是红岩故事的讲述者,更是红岩精神的传播者,如同一束束光,照亮千秋红岩
何巧:作为一名基层民警,立足本职岗位发光发热、服务群众,就是我对红岩精神的最好传承
为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岩精神,今年8月,沙坪坝区委在全区组建壮大红岩志愿者队伍。短短一个月时间,志愿者注册人数近30万,年龄最长者75岁,最小的仅7岁。
“书记,我们都是从小受红岩精神洗礼和熏陶,现在我成为一名红岩志愿者,实现了儿时的一个梦想。您是怎么想到要组建红岩志愿者队伍的呢?”
面对何巧的问题,唐小平娓娓道出了当时决定组建壮大这支红岩志愿者队伍背后的初衷。
“今年是我们党的百年华诞。百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凝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红岩精神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沙坪坝作为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理应传承好、弘扬好红岩精神,这是我们的政治责任、政治担当!”唐小平说,将志愿者冠“红岩”之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为擦亮红岩品牌,沙坪坝区不仅统一设计了红岩志愿者LOGO、红岩志愿服务队旗,制作红岩志愿者红马甲、小红帽及袖标,还精心创作队歌——《光耀红岩》,拍摄成MV在全区宣传推广。
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情,都是为了让红岩志愿者更有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要通过广大红岩志愿者活跃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各个角落,推动红岩精神成为我们这座城市最闪耀的亮光,成为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从而让红岩精神活在当下,具体化、可视化,成为这座英雄之城最显著的精神地标。”
在唐小平看来,“传承红岩精神,既要讲好故事,更要见诸行动。这才是红岩精神的生命力所在。”成立红岩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正是其中的一项务实举措。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自8月以来,红岩志愿者开展“周末义诊”等免费健康义诊志愿服务场次;开展留守、困境、残疾等儿童免费教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场次;开展“黄葛树下龙门阵”等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活动余场次;开展讲理论、讲党史、讲政策等“六讲”宣讲场次……
这一系列活动,真正让群众得了实惠,感受到了红岩精神的温度。
“我是一名基层民警,也是30万红岩志愿者中的一员。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干好本职工作,服务更多群众,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听了唐小平的话,何巧更加坚定了信心。
让红岩精神滋养城市生长
唐小平:红岩精神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宝贝,我们要用心去传承好,让红岩精神滋养这座英雄之城有机生长
何巧:红岩精神正以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发扬光大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冠红岩之名铸红岩之魂’实践活动,用心用情传承弘扬红岩精神,通过具象化的载体形式,真正让红岩精神滋养这座英雄之城有机生长。”唐小平说。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沙坪坝区确定了81件区级层面民生实事,已完成79件。“在磁器口片区的提档升级中,我们把古镇当作一个生命体看待,保持最大的敬畏之心,不搞大拆大建。”如今,焕新蝶变的磁器口保留了烟火气,呈现出人情味,原住民和游客的幸福感显著增强,千年“老磁器”变成时代“新磁场”,让跨越千年时空的古镇活在当下,绽放出持久的时代魅力。
潮涌嘉陵,风动歌乐。在红岩精神的滋养下,“图新、图变、图强”已成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速形成,创新版图悄然重构,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创新开放新优势得以系统重塑;以人为核心、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城市正有机更新,现代都市中的诗意田园展现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沙坪坝区努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唐小平对红岩精神传承的思考与实践引起何巧的共鸣。她说:“红岩精神正在沙坪坝这片土地以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得以发扬光大。”
对话的最后,唐小平语重心长地叮嘱何巧:“成为全国道德模范,你是我们沙坪坝区的骄傲和榜样。你所做的事,看似平凡普通,却包含了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作为年轻的红岩志愿者,希望你珍惜荣誉,当好螺丝钉、身体力行,让红岩精神成为沙坪坝最闪耀的亮光!”
初心>>>
唐小平:
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岩精神活在当下
“‘看,那就是五星红旗’,那一刻,我看到观众们拼命地挥动手中的五星红旗,我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12月30日,唐小平向记者回忆他第一次看《重庆》时的场景和心情——“震撼、感动、欣慰!”
今年7月,大型红色历史剧《重庆》在沙坪坝区磁器口“重庆·”大剧院成功首演,好评如潮。这部舞台剧以年重庆解放前夕为大背景,将炫酷的舞台科技与红色故事进行融合创作,讲述了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夜,与敌人殊死搏斗、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是沙坪坝区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全新演绎“红岩经典”的一次成功尝试。
“沙坪坝作为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讲好红岩故事,去艺术化地再现当年英烈对党绝对忠诚、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壮举。”唐小平认为,让红岩精神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今天得以传承和延续。“让观众看完《重庆》后受到红岩精神的鼓舞,从而转换到行动中,让红岩记忆在当下更加鲜活,可亲可敬可实践。”
旋转交错的舞台空间、气势恢弘的舞美布景、拔地而起的20米牢笼、可度旋转的观众席、炮弹“震翻”座椅、透过牢笼甚至看得见革命者脸上的血在流淌……《重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下了很大功夫,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舞台,演员就在观众身边演出。
“针对性决定有效性,吸引力决定生命力。”唐小平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岩精神走进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众非常必要。《重庆》通过一种实景剧、跨越时空的方式,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能够和英雄对话,这种形式带来的震撼和冲击是无法比拟的。
“《重庆》最后一个镜头是全场起立,高唱《歌唱祖国》,这种强烈的互动会在所有观众心灵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唐小平看来,台前幕后不仅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江山、奠定基业的顽强精神,更传递了今天“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今,《重庆》已上演场,观看人数达7万人。
沙坪坝区还创作了红色舞蹈诗《红岩红》并试演成功,举办了首届红岩文化艺术节,这些都成为弘扬红岩精神的有效载体。
传承>>>
何巧:
让“无声”群体感到温暖传递力量
在沙坪坝磁建村社区,“巧姐无声警务室”格外显眼。警务室墙面上,警务室接待、预约、报警救助等制度一览无余,专门为听障群众精心设置的调解室、谈心角、学习室等功能区域一个不少。
七年来,在这个集中安置有名听障工人的“特殊”社区,何巧自学手语,实现和社区听障群众的零障碍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践行以诚相待、善处逆境的红岩精神。
“祖父、父亲都是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都做了一辈子群众工作。”何巧说,从祖辈父辈身上,她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守的初心使命。为了切实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年,何巧怀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放弃教师身份,毅然投身警营。她主动向组织申请,去往纠纷频发的磁建村社区,从此开启了与听障人的不解缘分。
为了与听障居民打好交道,何巧自费报名参加手语培训班,找来手语教材和视频自学,还主动找社区听障居民拜师学艺。从问候到称呼,再到话家常、聊心事,何巧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基本手语。
79岁的听障老人付某患有老年痴呆,傍晚外出时走失,何巧连夜帮助寻找,凌晨3点把老人送回家中;辖区儿童李祖源的父母都是听障人,何巧当起了他的家庭老师,为他答疑解惑……近三年来,何巧接受听障群众咨询求助余次,调解涉及听障群众矛盾纠纷余起,帮助解决问题余个。
但何巧并未止步于此。“听障群众内心相对敏感,容易产生自卑、迷惘等负面情绪。健全的人可以活出精彩人生,听障人士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为此,何巧在“巧姐无声微课堂”里开设法律、社会知识、文明礼仪等课程,帮助听障人尽快融入社会。在她的倡导下,社区8名听障人员组建了一支义务巡逻队,积极为社区平安建设贡献力量。
“我是一名警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为社区居民服务就是我的初心所在。作为一名社区民警,群众的事管就要管到底。群众信任我,我会一直守在他们身边。”一言一行见初心,一举一动担使命,何巧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