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凝聚成渝双城合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都、重庆新时期发展的历史机遇,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题中要义。成渝两地应形成合力,在传承巴蜀历史文脉、培育文旅消费市场、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一起发力,共同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挥文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催生发展内生动力
成渝两地地域相接、血脉相连、文脉相通,有巴文化、蜀文化、长江文化、革命文化、“三线文化”、移民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尤其在抗战时期,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重庆北碚夏坝、重庆江津白沙坝被称为“抗战文化四坝”,富有家国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民族共患难,在这片热土上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可挖掘并用活成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打通两地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的“任督二脉”。围绕两地共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联合打造巴蜀文化研学旅游品牌,唱好双城文旅融合大合唱,提升巴蜀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用好、用活两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一方面逐渐拆掉政策竞争互斥、规划不衔接、通道不畅通等看得见的“墙”,另一方面,要摒弃心理上的障碍和分歧,真正拆掉区域之间、上下之间、内部之间无形的“墙”,做到互信、互通、共享。
树品牌、抓龙头,培育文旅消费市场
一是抓龙头企业,树文化贸易品牌。整合资源,大力培育贯通成渝两地演艺、出版、电影等各文化行业的跨区域文化航母企业。同时,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创意企业,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水平,开发巴蜀文创产品,发展“大熊猫+”“温泉+”新文旅业态。
二是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既提供巴蜀文化旅游线路服务等“软产品”,又打造和研发景区设施、旅游产品等“硬产品”。将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扩大成渝两地文旅消费市场。积极打造“云上旅游”“云博物馆”“智能+文化旅游”和智慧景区等项目,让广大游客得以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科技感强的巴蜀文化旅游新体验,并助推文化旅游科技全产业链发展。此外,探索通过5G和区块链技术开展线上艺术品交易、云展览,研发新的艺术交流平台,在新媒体中广泛推介艺术品和艺术品资产配置知识,提升两地消费人群对文化艺术的兴趣,营造热衷了解艺术品及艺术品投资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整合资源,构建有序文化市场。成渝两地可以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成都依托四川音乐学院重点发展音乐、演艺产业,重庆依托四川美术学院重点发展保税艺术品展示、交易等文化贸易。两地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信息整合,做到资源共享,构建统一开放、要素集聚、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创造良好环境。
尊重市场和艺术规律,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贸试验区、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令成渝两地在政策方面拥有叠加优势,要让这些优惠政策落地,扶持企业发展。
一是培育好对外文化贸易企业。例如,继上海自贸区、北京综合保税区之后,重庆在自贸区内打造的“重庆泓艺九洲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是国内重要的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能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艺术品国际展览、进出口通关、保税拍卖、保税仓储、收藏与管理等服务,有助于不断培育对外文化贸易市场。
二是对外开展品牌文化交流活动。如联合策划举办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展览,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艺术节、国际青年电影节、国际书展等活动,创作优秀演艺作品在国内外巡演,提升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力,增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辐射带动力。通过长远规划部署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成渝两地对外文化贸易科学发展,从而真正提高两地对外文化贸易的风险应对能力。与国外知名艺术机构、拍卖行建立良好合作机制,在精确鉴定艺术品的同时,合理规避跨国贸易可能面临的种种限制。
三是推动形成文化艺术品产业链。引入更多企业开展演艺设备保税租赁、版权引进与输出、文化产品进出口等项目,加强对国际艺术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逐步建设国际演艺交易促进中心、国际版权交易促进中心及成都、重庆文旅对外推广中心,推动形成文化艺术品产业链,聚集双城经济圈乃至西部地区的更多机构和个人,在此平台开展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引导更多文化企业参与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带动双城经济圈文化贸易产业实现蓬勃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文化交流合作
一是培育文化艺术人才。以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和扶持内容创作高端人才及相关技术人才。依托四川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等,“订单式”培养精通文化艺术、外语和文化贸易的专业人才。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为重点,促进成渝两地高校国际人才交流。
二是创作高质量艺术作品。一方面,立足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人才优势,创作大量的优秀静态艺术作品,并广泛收集成渝地区画家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巡展,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云美术馆”上展示;另一方面,依托四川音乐学院,重庆大学电影学院、艺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的艺术专业人才,与成都演艺集团、重庆演艺集团等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等动态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巡回演出。
三是深化两地交流合作。四川和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世界自然遗产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川剧、蜀锦、蜀绣、石刻等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梳理和保护传承。例如,大足时刻与安岳石刻同根同源,可共建石刻艺术文化保护圈,探索成立成渝地区石刻艺术研究院。成渝两地美术院校可以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取景地、歌乐山张善子墓、傅抱石金刚坡下斋旧址为核心,打造“中国画朝圣之旅”线路。成渝两地音乐院校还可以抗战时期搬迁到重庆青木关的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之一——国立音乐学院为重点,打造“中国音乐寻根之旅”线路,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此外,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要盘活成渝两地农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四川美术学院整合国内外资源,通过开展“世界之眼,发现重庆”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互鉴活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艺术家赴大足石刻所在地、酉阳龚滩古镇等参观写生,使其深入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乡村民俗文化景观,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李波系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曾珍、张荣佳系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办公室干部)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