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余珂静文/图部分图片资料由警方提供
从年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成立至今已经25年。郑凯和杨红军是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的民警。从年到土主派出所工作至今,两人是所里仅存的见证土主派出所最初成立的民警。25年来,当地发展日新月异,两人也见证了土主的沧桑变迁,不变的,是两人在街上巡逻的身影。
▲最初的土主派出所,位于土主电影院(已拆除)
只有5人的派出所
年7月之前,还归属老巴县的土主镇没有自己的派出所。如果有当地群众报警的话,从青木关派出所或陈家桥派出所出警的民警要花一两个小时,经国道绕歌乐山才能抵达土主。
今年45岁的杨红军说:“当年有相关规定,全国公安机关要做到一乡一镇一所,重庆成立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土主派出所就是其中之一。”
“是年7月19日”,今年53岁的郑凯不假思索报出这个日期。那是土主派出所——他工作了25年的派出所挂牌成立的日子。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当地政府从电影院划派了3个房间用以派出所办公用。办公室、候问室和值班室,满足了这个派出所的基本运转需要。在电影院楼上一个狭窄的门脸儿旁,一块写着“巴县公安局土主派出所”的牌子挂了出来,宣示着土主派出所的成立。
派出所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时年28岁,从部队退役的郑凯,和时年20岁的警校毕业生杨红军,就在这里相遇了。当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过,自己将和对方共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25年,乃至更久。
▲如今的土主派出所
变化的路
25年来,两位老民警都对当地的路有深刻的印象。
年末,郑凯出了一次警,目的地是距派出所十四、五公里处的一户人家。当郑凯处理完事务准备离开时,已经是晚上8点过。去时只走了1个小时的路,走回来却用了4个小时——郑凯迷路了。那时土主镇山路居多,一路上又没有个光亮,偏偏又逢着晚上起了雾,郑凯在山里转了4个小时才走出来。回忆起那次迷路的经历,郑凯说:“以前道路不便,很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要办个什么手续,都是我们上门去。不像现在,路修得好、修得多,到哪儿出警都方便。”
杨红军则说,自己和当地交通条件磨了10多年。杨红军家住沙坪坝天星桥一带,周一上班得早上6点起床出发,医院,转车到团结村再换乘中巴车,才能在9点之前赶到土主派出所。由于交通不便,杨红军周一到了派出所就在所里住下,直到周末才会回家。在交通最困难的时候,要从土主派出所去巴县公安局开上午的会,得提前一天出发。
▲年7月,土主派出所搬迁至土主西街,民警在门前合影留念
也因为这种生活节奏,杨红军直到29岁才通过相亲解决掉个人问题。他说:“没办法,长期住在所里,没机会认识对象。经别人介绍了几位,对方又总是因为我老是不在城里,给吹了。最后总算是找到一位在江北公安机关工作的女生,她也是干这行的,体谅我,才总算是结了婚。”
这种情况直到年大学城隧道开通,才有所好转,让杨红军的上班通勤时间减少了1个多小时。而杨红军彻底告别住在派出所的日子,则是年买车之后了。
两位民警见证着当地道路的变迁,也见证着当地的发展。
▲现在的杨红军
“老家伙”笑谈新问题
25年的发展变迁,也给警务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11月以前,土主派出所人口管理业务全靠纸笔,当时还使用过一段时间手写身份证和户口本。直到年11月,所里配上了电脑,由所里唯一会使用电脑的杨红军操作,处理人口管理的工作。
随着电脑的使用,土主镇开始全面推行新一代红壳户口本和机打身份证,替换掉以前的蓝壳手户口本和手写身份证。本来所里就人少事多,杨红军只能抽时间进行户籍信息录入工作,于是替换工作成了漫长的攻坚战。用了一年多时间,土主派出所的5名民警总算是把当地2万3千多人的户口本全部替换掉。
▲使用电脑处理户籍工作的杨红军
郑凯举例,就像是派出所的宣传方法一样——以前通过黑板报融洽警群关系,然后是横幅、电子题词板,到现在的全彩展板。只要真的想搞好警群关系,处理好新出现的纠纷,只要在这些新技术跟上的同时,配上“老家伙”们上门服务群众的老经验,就没有不好打交道的群众,没有处理不好的新问题。
▲现在的郑凯
“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
弹指一挥间,25年过去了,郑凯和杨红军也在土主派出所一线坚守了25年。这25年,两人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变幻。两人回首细数,派出所搬迁过两次,领导都换了10轮,有更多的老同事离开,年轻的同事到来。杨红军回忆:“那个时候人少,大家都是“万金油”,派出所什么工作都得干、都得学。”反观现在,土主派出所已经有26名民警。而杨红军、郑凯两人一直在这里,看着当年的小娃成家生子,又守护着新的幼苗长大成人。
杨红军表示,虽然变化很多,很大,但总有些东西是从未变过的。就像黑板报变成横幅,变成电子提词板,变成全彩展板,但这些东西后面的真心热血从未改变。
一辈子都在基层,都在一线,郑凯只用淡淡两句话为自己的事业总结:“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如果可以,我还想再来25年。”
▲土主派出所现在办理户籍的窗口
责编邹渝审校王蓉总值班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