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星观察丨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新蜀

北京专治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一周之内,川渝在交通领域新闻不断。

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投运满一年之际,就携手双流国际机场,将成都送上了今年前5月旅客吞吐量的全国第一;30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2万列,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开行最均衡、运输货值最高、货源结构最优的中欧班列。

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70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意义非凡。

多项第一,让蜀道不仅撕去了“难于上青天”的标签,也迎来了新使命。

刚刚举行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提出,川渝要扎实抓好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铁轨+蓝天”不再仅仅只是通道,更有关经济动脉、市场循环,串起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眼下,新“蜀道”如何更进一步?

▲天府国际机场

经济动脉:第二次“产业转移”

几乎是在中欧班列开行后,川渝也开始褪去“内陆”的标签,“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再次得到显现。

最初,中欧班列只是重庆为解决本地笔记本电脑企业物流出口需求问题而进行的一项探索。年初,重庆成功完成“渝新欧”班列的试运行测试,将惠普笔记本电脑运输至德国。这种比海运快、比空运便宜的物流方式,降低了企业成本,也让重庆一跃成为内陆地区的出口前沿。

中欧班列的价值很快被多方看到。年起,西安、郑州、武汉、苏州、广州等陆续开通中欧班列,希望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大门。其中就有年开行的“蓉欧快铁”,当年,戴尔生产的“成都造”电子产品就通过铁路运往欧洲。

此后,中欧班列(成渝)的开行,中老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以及铁海联运、空铁联运等立体交通网络的,进一步铺开了川渝陆路交通的大网。仅从中欧班列来看,两地累计开行数量突破2万列,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约40%,运行线路拓展近40条,辐射亚欧超百个城市。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2万列

交通网络打通了经济动脉。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曾提到,在理想状态下,整个西部地区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包括货物集散等,都可以通过成渝地区来进行。

比如花木产业。成都三联花木国际贸易部经理李勇刚提到,过去四川花木出口必须到沿海城市走海运“绕路”,而中欧班列将运输时间缩短了近30天,且运输价格更加低廉。

市场最先感知到这一变化:部分沿海企业也放弃海运,转到成都走陆运,成都借此在几年时间内就成为全国花木出口的商品集散地。

近一年来,成都青白江区、重庆沙坪坝区不约而同地提出“以通道带产业”的发展方向。成都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提到,中欧班列(成渝)可以有力带动西部电子、汽车、机械等适铁适欧产业发展壮大。

作为经济动脉,川渝还承担了一些“隐形任务”。比如安全、稳定且多元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后疫情时代,国际运输通道变迁和运输方式变革正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内陆的交通要道将越来越重要。

一家成都电子配件生产企业负责人透露,海洋经济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除了成本上涨,海运的出港班次还出现大幅减少,在沿海港口,发往东南亚是要排队的,出港班次一周仅5~6班,而这是疫情前一天的班次数量。

受海运影响的康佳电子,因看好中欧班列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投资打造智能制造出口基地,产品出工厂后直接上班列,10多天后就可交到欧洲客户手中。

龙头企业还可以吸引上下游产业链的本地化。如今,康佳的深度合作伙伴豪顺钣金公司也落户至青白江,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比传统招商更有说服力。

西部版“海洋经济”,还有望帮助西部实现第二次“产业转移”——从前承接沿海中低端制造业,未来则将是以陆路为依托的产业,质量与能级都将再上台阶。

▲成都中欧班列南通道“欧洲通”公共班列首发!

市场循环:

用好用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将目光转向蓝天,航空的崛起,则是川渝“逆风翻盘”的另一关键。

今年前5月,成都两个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居全国首位。要知道,新冠疫情对全球航空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个第一,不仅要突破上海、广州等传统强市,也需要客流的支撑。

无论是人还是货的流动,最终都指向了市场循环。为此,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目标被提出,这是推动我国综合立体交通协同发展和国内国际交通衔接转换的关键平台之一。

具体而言,成渝世界级机场群要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用好用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能级。

一方面,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剑提到,两个机场意味着成都有更多的资源运输能力,这是供应基础;但西部人口优势如何转化为航空运输的资源优势,这是需求基础。

▲天府国际机场

最近,重庆、四川共同启动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包括推出送门票、十大主题游等活动,核心正是以文旅资源的合力,形成人口流动的吸引力。

人和物对外流动也倚赖通道建设。天府国际机场投运一周年当天,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华广透露,未来重庆、四川两地机场集团可共同开发航空旅行产品,包括争取利用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联合旅行社、航空公司等开发以成渝两地机场互为进出的航空旅行线路与产品等。

在货运方面,川渝在物流、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将有望进一步加强。陈华广透露,下一步将做强航空货运市场主体,拓展航空货运网络布局,提升航空货运集散能力,根据成渝地区适航产业特点,完善机场口岸功能,提高通关效率,积极开通辐射成渝及周边地区的卡车航班,推动空铁联运示范运行。

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成都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达9.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2.4%,增速和货量均创近年历史同期新高。目前,成都国际(地区)在飞货运航线达31条。

往更深了看,从产业协同看,川渝也有自己的产业基础,这个“基础”代表的是产品、产业在国际供应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马剑建议,政府要多倾听市场声音,挖掘本地的特色产品和提升区域的产业价值,培育更市场化、更符合实际的临空产业,提升国际航空运输网络的产业价值。

根据《民航局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下一步,成渝两地的任务之一,就是推进成渝两地在国际航线、中转联程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提高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国际航权开放和资源配置水平。

陈华广表示,两地机场集团还将共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以区域市场一体化和便利化为导向,推动基地航司将成渝两地核心枢纽机场作为整体开发国际航线网络,同时积极促进干支航线网络发展,开通成渝中小机场间串飞、环飞航线。

“目前,西部整体在经济体量、产业结构等要素资源有待加强,但在新时期,尤其是双循环新格局下,航空枢纽是被迫切需要的。”马剑说,尤其是西部,需要有先发优势的城市带领区域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格局,引领区域航空枢纽的崛起。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实习生吕佳羽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