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破题起势,一批川渝合作事项加快落地见效;“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重庆市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随着协调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时期,重庆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日趋完善,从各管“一分地”到共下“一盘棋”,巴山渝水间形成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画卷。
协同联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破题起势
川渝两地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换领补领、电子监控违法处理、普通护照签发……今后,川渝两地市民办理这些事项时,将不再受地域限制——既可选择在本地办理,也可选择网上通办、异地办理。近日,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协同推出95个川渝通办事项(第一批),明确今年年底前,这些事项可实现线上“全网通办”、线下“异地可办”。
实际上,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合作由来已久。党的十九大以来,川渝合作迈入了快车道。年、年川渝两省市分别签署了“1+12”“2+16”合作协议和专项计划,推动两省市共同参与落实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
今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此后,川渝两地频频携手,共同推动了一大批川渝合作事项加快落地见效。双方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机制,制定深化合作工作方案、年重点任务、共同争取国家支持的重大事项、工作机制等4个重要文件,建立完善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主任会议的工作机制,联合办公室已于5月实现常态化运行,召开5次联合办公室主任调度会。
在政策规划协同方面,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与两省市“十四五”规划的有序对接,共同梳理出税收优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13项重大政策,研究制定7大专项行动方案。
在共同推进重大项目方面,谋划实施重大项目31个,涵盖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产业等方面,总投资约亿元、年度投资约亿元;目前,已开工项目20个,总投资约亿元、年度投资约亿元。
在强化毗邻地区合作方面,出台系列指导文件,因地制宜提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滩茨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9个合作平台,统筹指导13个毗邻区县与四川6个地市融合发展。聚焦七项重点任务,深化全方位合作。目前,重庆市级部门及区县政府与四川方面已累计签订合作协议份。
“随着相关事项协议的快速落地推进,川渝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市发改委一负责人表示,不管是产业合作还是交通互联等“大事”,抑或开通遂潼跨省公交班车、公积金互认、开通泸州机场直通车、推动政务一体化等惠民举措,都为推动两省市协调高质量发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其实,重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绝不仅仅限于川渝地区。比如:年12月,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正式签署《关于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共同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旅游宣传推广协作。重庆还与广西、四川等西部12省(区、市)和海南省及广东省湛江市签署“13+1”省(区、市)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加快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并设立欧洲重庆中心、欧洲绿色智慧城市峰会永久会址、曼海姆(莱茵—内卡)重庆中心等,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一区两群”分类指导,重庆市发展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完善
今年7月,两江新区与铜梁区正式签署产业协作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的方式推进区域产业合作联动,并携手在铜梁规划建设产业协作园,两江新区将积极支持产业协作园招商,支持符合产业协作园产业定位项目和企业配套生产项目落户铜梁;铜梁也将介绍适合两江新区发展的企业到两江新区投资考察,共同打造区域合作样板。
区县间从过去各管“一分地”,到如今携手共同发展,区域协作越来越成为各地加快发展的主流选择。用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人多力量大,通过各区域的优势互补,肯定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过一系列密集调研,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随后,重庆接连分区域召开三场高规格座谈会,指导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市发改委一负责人表示,“一区两群”新发展格局的确立,是我市基于不同区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与时俱进完善空间规划布局,推动重庆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把国家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的系统部署。
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分类指导下,各地发展方向更清晰、发展任务更明确、干事创业激情更加彰显。
中心城区围绕“强核提能级”新要求,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沙坪坝区发挥16所高校和余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平台集聚优势,加快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第四代工业园区青凤高科产业园,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档升级汽车、装备等传统产业,不断壮大以“芯核器网服”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全力打造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
主城新区围绕“扩容提品质”,当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涪陵优结构促转型,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新城区产值突破亿元,龙桥、白涛、清溪园区供应链产业链加速延伸,产业集中度达90%以上。该区五大支柱产业持续壮大,新材料产值突破亿元,食品医药产值突破亿元,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均达到亿元。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则认真践行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的重要使命。奉节重点布局了一批区域功能性、产业支撑性、公共基础性、民生保障性、生态保护性项目,实施了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水利工程质量提升、优化营商环境“三个大会战”,实现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一大突破”。通过深度挖掘诗歌文化、军事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从“假日火爆”走向“全年恒热”。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在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上下功夫。武隆加快了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做好A级景区梯次储备创建,加快阳光童年、仙女半山太阳谷、天下鹊桥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好串联全区的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开发出研学旅行、文创娱乐等新场景新业态,养生养老、运动康体、旅居康疗等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还通过加强云计算、区块链和AR、VR等技术运用,提升了智慧旅游服务水平。
融合发展,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幢幢土家木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房前花草拥簇,路旁古树林立,整洁的水泥路通往每家每户……今年国庆期间,位于秀山县隘口镇大山深处的太阳山村洪家寨组,迎来了如织人流。
由村集体企业流转的空闲房屋打造的10多间特色民宿,几乎天天爆满,最多时一天来了上千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特色民宿。类似这样的特色民宿,在我市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其中,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十三五”时期,我市积极贯彻协调发展新理念,统筹推进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一方面,大力实施城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了轨道交通、城市路网以及“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山城步道”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
郑万高铁、重庆东站、潼荣高速、涪江双江航运枢纽、巫山机场等大批交通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或投用;主城区“四山”保护修复加快,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治提升进展顺利;“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全面提速,启动十大公共空间治理提升工作;“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加快推进,20条河流治理全部开工建设;全面启动广阳岛内“一线六点九项”生态修复和全岛环境整治工作;规划布局60条公里山城步道,已开工建设半山崖线步道、两江新区礼嘉步道等11条重点特色山城步道。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全面提速,“五个振兴”要求精准落实,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
在试点“三变”改革的过程中,重庆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在开州区福德村,村集体和农民采取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村集体资产量化入股、财政补助资金按土地份额配股和按股分红的模式,组建农业股份合作社,发展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让多亩闲置的“簸箕田”“鸡窝地”变成了连片的花果园,实现了“离土离村不离股、在家在外都收益”的美好愿景。
今年,我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进一步扩面深化,共新增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总量达个(其中贫困村个),累计入股耕地、林地86万亩,盘活经营性资产4.1亿元、闲置农房套,创造就业岗位3.6万个,97.8万农民变股东,其中贫困人口11.9万人。
我市还大力推进“三社融合”,即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等三社,分别利用生产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支撑等优势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乡村面貌也发生根本性改变。重庆市共改厕.73万户,建设农村公厕座,重庆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9.7%,累计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3公里,实施乡镇和农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座。
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方面,以“五沿”为重点,累计改造危旧房9.6万户、整治提升旧房32.21万户、建设入户道路2.02万公里、建设通组公路4.21万公里、安装路灯35.01万盏、村庄公共绿化1.85万亩、创建绿色示范村庄个。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貌逐渐成为现实,为重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发改委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