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交通先行。沙坪坝区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得益于交通路网建设,一条条公路从城市延伸进乡村,沿途设施完善、景色宜人,串联起山水田园、城镇村景,激活一个个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的美丽乡村,成为居民心中的致富路、民心路、幸福路。
“路修好了,生活有了新期待”
这几天,家住青木关镇的居民李朝晖每天吃完饭,都要到缙云山下“溜达”一圈,去看一看家门口的环道公路建设进展。
老李每天都在期待修好的路,名为缙云山环道沙坪坝段。该路段在沙坪坝境内与北碚段环道顺接,终点止于璧山段环道,全线沿缙云山修建,包括慢行道和车行道两部分,其中慢行道路线全长15.2公里,车行道路线全长约13公里。沿线景色秀美,道路设计结合配合缙云山核心区、缓冲区居民生态搬迁,还将通过环道修建打造产业路,在周边布局一些生态环境影响小、有缙云山特色的产业,让生态搬迁人员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前,该路段已经完成主体施工,进入护栏安装阶段,预计今年底完工。道路建成后,将改变以往路面破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
“路修好了,我们的生活就要变了。”看到道路逐渐成型,老李的心里十分高兴。他表示,待公路修好了,他每天都要沿着道路散散步,看看沿途的风景。
(资料图)
搭上“四好农村路”的快车,崎岖山路变坦途,乡村居民“出门水泥路、抬脚就上车”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开启了新生活的幸福之路。今年3月,中井路正式建成通车,该路段连接沙坪坝区中梁镇和井口街道,是连接城区与中梁镇的重要通道。公路全长4.59km,双向四车道,道路周边不仅修建了人行通道,还设计了绿化景观。作为沙坪坝区今年完工通车的第一条“四好公路”,中井路的通车,对周边居民的意义重大。
(资料图,林汉榆/摄)
“这个路修得好,景色也好,下山方便多了。”村民刘军说,现在通过这条路,每天下山更方便,不仅车辆走着平整舒适,大家没事儿的时候也喜欢沿着公路的人行步道走一走、散散步,“道路建成后,连到家的‘最后一米’打通了,泥巴路完成了硬化公路,下雨不湿脚、晴天没有灰,走在路上感觉心情愉快多了。”
据悉,目前,全区普通公路总里程公里,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覆盖所有镇街和AAA级以上景区。已新改建院(户)通达路、生态旅游路、文化产业路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公里,解决村民小组通达27个,通畅50个,实现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投入余万元实施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安装公路护栏公里,10余个镇街群众出行更加安全、方便。
乡村路让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甜了
“走在这么干净的路上,垃圾都不好意思乱扔,完全是两种生活状态。”“到乡村路走走转转,也是一种享受”......乡村道路的建设,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也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让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更甜了。
居于乡间,远离城市,位于歌乐山村的赵吉容家离最近的市集只有几分钟的路程,由于丈夫是个无肉不欢的性子,每天饭桌上的两个“荤菜”必不可少。赵吉容说,以前,路不好走,她每天往返市集与家里,割上二两肉,走走停停,费时费力。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甚至市集上的肉贩还会跑到家门口来叫卖。
(资料图)
“今儿肉价好多钱斤哦,我买点。”临近中午,市集上的肉贩准时出现在赵吉容的家门口。此外,公路沿途还有一些摆卖蔬菜、水果的村民。不一会,赵吉容就买好了“一日三餐”所需的食材。赵吉容说,随着日子变好,歌乐山街道的乡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了公路,再加上乡亲们对肉菜的需求大,肉贩们都喜欢开车往乡里走走,问问各个院子的人家有没有购买需要,“现在不用去城里,也不用去市集,乡村‘送货郎’们喜欢把各色食材从市场送到乡村,让乡村饭桌更加丰富。”
路修好了,不仅让餐桌更丰富,人们的选择也多了起来。赵吉容的儿子在山下做起了小买卖,每天天不亮他就骑上摩托车,前往市集开摊,临近傍晚则回家休息。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资料图)
“道路修好了,走哪都方便了。”赵吉容说,现在不用像以前要走山路,路不仅不好走,还花时间。如果那时候想要在城里打工,只能在城里找个住处,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才能回家。因为路修好了,家与工作才实现了兼得。
不仅如此,沙坪坝区还着力打通乡村旅游发展主动脉与微循环,推进乡村旅游驶入供血足、动力强的“快车道”。修好的公路将乡村的产业逐个串联,公交、旅游巴士也延伸到乡村的景区、产业项目乃至农家门口,为居民旅游、出行提供便利,也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中梁镇,为方便学生上学,区交通局专门与公交公司对接,一条连接学校与村里学生聚集地的公交线路开行;在丰文街道三河村,因为乡村旅游的红火,每到周末,村里的路上就会停满车辆……如今,路通畅了,游客、驿站、四季花海等被崭新公路串连成链,越来越多的游客被漂亮的农村路“惊艳”,到沿途村里游玩、休闲,村民纷纷琢磨起发展农家乐、经营土特产品的致富门路,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裴梓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