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周小平实习生陈柯宇文/图
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一棵古老的黄葛树下,有栋形似堡垒的石砌墙体。不要小瞧它,它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日前,重庆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它成功入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入选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砌墙体,有18个通风口
20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来到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紧邻嘉陵江滨江路旁,一栋形似堡垒的石砌墙体映入眼帘。“这是一栋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架的防御工事,建筑坐东南朝西北,进门左半部分两层,右半部分一层。”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事顶部每隔一米开有通风口一个,共18个。工事内部每面墙体上皆有通风窗,落地窗上镶有砖质菱形花窗。工事内门与龛龙上方饰有扇形装饰。
“现存部分为原工事的一部分。”据当地居民回忆,部分工事在修建住宅楼时被拆除,原旧址前还建有岗楼等附属建筑。
抗战时期,重庆经历了长达整整五年半的轰炸,当时的城市只剩下断壁残垣和漫天烟火,它却逃过一劫。“这里还有当年电台使用的烟道以及逃生通道。为了抵御日军轰炸,墙体修得很厚,有1.5米。为了躲避日机轰炸,这栋楼本来是斜三角式的茅草房屋顶,起到伪装作用,这样日机在天上看到以为是民房。”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为了迷惑日机,避免电台遭受轰炸,还有专用的避弹架。
▲这是一栋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架的防御工事
▲每面墙体上皆有通风窗
抗战时期,电台“蛙声”不断
提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得不提冯简教授。
冯简是著名无线电通信专家,年受聘于重庆大学电机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年至年担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抗战时期,他率团队在重庆主持建设了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亲自担任台长。“当时,冯简教授将电台的台址分为四处。”重庆大学校史馆工作人员介绍,电台的总部及播音室设在上清寺,信号发射台位于小龙坎,收讯台设于歇台子,而土湾这里则为发电站。
据了解,这座电台也是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座短波电台。年8月28日和9月3日,电台短波机房和电力厂接连被炸,损失巨大,随后又被多次轰炸。为了保护电台不受日军轰炸,年9月底,电台的机器迁入坚固的地下,保障了“蛙声”不断。
“无论局势多么危急,冯简教授创建的国际广播电台都没停止过信息的传递。当时,尽管敌军制订了周密的轰炸计划,但该电台依然躲过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这个“叫个不停”的电台被日本人称为“重庆之蛙”。
▲建筑局部
提前5天播报日本投降消息
据了解,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反法西斯各盟国电台尽数落入日本人手中,此时重庆新设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当时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在重庆的外国记者都利用这个电台发稿和播报。
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8月10日,一个让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消息通过“重庆之蛙”传出——“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当天,该电台获得消息,日本内阁通过瑞士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的请求。当晚,播音员潘永元、靳迈扭开送音开关:“各位听众,现在播送重大新闻……日本无条件投降……”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这胜利的声音从“重庆之蛙”传到世界各地。
▲建筑局部
入选重庆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重要的对外宣传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国通讯广播事业的发展,是一处重要的抗战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物价值。”日前,重庆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成功入选。
“它是目前重庆保护得最好的军事电台遗址。”据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至年,沙坪坝区文物部门先后完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文物抢救维修一期、二期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恢复了文物原有风貌,并计划依托该旧址建设专题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重点工程轨道交通9号线红岩村站施工钻爆区涉及电力厂旧址区域,相关施工将对博物馆陈列布展及文物藏品造成影响。为了保护文物安全,电力厂旧址陈列布展工作暂缓实施,相关工作将在轨道交通施工结束后继续开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老照片(资料图)
责编曹园园审校王蓉总值班官毅